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终身学习”理论是当今 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教育改革思潮,它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公民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即:人人是公民道德建设之人;时时是公民道德建设之时,处处是公民道德建设之处。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生活,生活是语文。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走进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语文的思辨与顿悟;生活与语文一起喜怒哀乐,所以“以人为本”是生活的生命至哲,是生活追求、遵守的规律;同样“以人为本”是语文“人文性”的核心,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着眼于人的自面而自由发展,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5.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个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是公民的首要的道德责任;明理诚信是公民良好道德素质的表征;团结友善是公民必备的思想品德;勤俭自强是公民可靠的立身途径;敬业奉献是公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们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感悟语文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东升的旭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语文是雨后的花朵,鲜艳夺目,美丽芬芳;语文是荷花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光滑圆润;语文是西下的夕阳,绚丽多彩,山河增光.这些美好的事物说出来是“语”,写出来是“文”.  相似文献   

7.
对于物质的第一种运动形式,要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个性特征是一个系统:从课程性质看,语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立足初中的养成型的教育;从教学目的创新精神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从教学内容看,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R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学途径看,语文素质教育提倡以发现性学习造就学生扩动学习精神;从教学要求看,要以“心”为目的,“道”为根本、“文”为基础,在语文教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党的十六大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将诚信建设置于道德建设中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言必信,诺必诚”,为诚信也。  相似文献   

9.
语文『姓』什么?--认识与从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文到底“姓”什么?  有人说,语文的根本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姓“思”;有人说,语文关 键 要提高人的精神底蕴,要弘扬人性,因此语文姓“人”;有人说,语文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于是语文姓“创”;……语文到底姓什么? 到底什么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 根本特性? 几十年了,这么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许多人还时不时犯 糊涂,我们语文界还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融和语文”课堂的样态,通过一线教学实例与理论相结合,介绍了“融和语文”课堂的特征;分析了“融和语文”课堂的范式,研究了“融和语文”课堂的传承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呈现“融和语文”课堂的四幅样态图;最后,总结“融和语文”课堂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之后,山西省太原市的大街小巷都挂起了两块牌子:“太原市民公约”、“文明太原人标准”。虽然内容都是十条,但要求的程度却有区别:前者是每个市民的基本标准,是下限,人人都必须达到;后者是文明人的标准,要求较高,是一种倡导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把语文还给语文”,是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回归语文的本真,应当把情感带进课堂;把阅读与交流带进课堂;把感悟带进课堂;把开放带进课堂。  相似文献   

13.
实践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显著特点,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践的内容是做“事”、“用书”;实践的途径是“劳力上劳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践的内容、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确定等是其丰富的内涵。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可谓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对此要认清语文实践的特殊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5):12-14
何谓“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师生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语文味”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记感”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敞开心扉,交流体验”的“说味”。现列举阅读教学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贯彻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和造就一代“四有”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等学校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窗口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7.
钟樱 《四川教育》2003,(10):43-43
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国家、大自然施恩于我,我应该时刻想到报答。防止“小我”的无限膨胀,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的关系,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这应该是小学阶段教育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恰当链接,也是我校开展“谢恩日”活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涛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相似文献   

19.
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六安市丁集中心小学李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特别指出“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增加阅读量...  相似文献   

20.
伏荣超 《语文知识》2014,(12):56-59
关于“语文”有着不同的解释,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都离不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广义的“语言”。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说过:“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和思维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语言,思维将陷入混乱;没有思维,语言也没有了意义。所以,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和目的。听说读写既需要语言参与,又需要思维参与,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