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力山大·捷连季耶维奇·柯诺诺夫(1895—1957)是苏联拉脱维亚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列宁的故事》(故事集)和《忠诚的心》(中篇小说)。他的《列宁的故事》在国内外千千万万的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柯诺诺夫于1895年出生在离德文斯克(现为道加夫皮耳斯)不远的一个小地方。他成长在乡下,所以熟悉拉脱维亚的农民,和他们感情深厚,情同手足,因而对他们的生活、劳动和风俗观察入微,体验极深。后来成了作家,他把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都活灵活现地再现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以献给拉脱维亚人民及其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战士。  相似文献   

2.
王鹤鸣 《寻根》2024,(1):4-11
<正>1977年4月,美国普利策奖委员会把普利策特别奖授予了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根》,以表彰这部“非虚构的历史作品”。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探寻出纪实性的家族往事。一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本书作者亚历克斯·哈里花12年时间赴非洲寻访到的家族世系以图表展示。  相似文献   

3.
10月20日,走进布鲁塞尔市中心的特罗皮斯姆书店,一眼可见显眼位置的法文版余华小说,其代表作《兄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悉数在列。当晚,中国作家余华在此与其40多位“洋粉丝”进行深入而热烈的交流探讨。从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到每天的写作时间;从中国当前的发展到新书《兄弟》的出版……一个个问题拉近了读者与作家距离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9日,对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瑞典文学院这一天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称赞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之外和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赞誉他的作品是“新的开端,富有诗意的探险,充满感性而忘我;完全超越当今的文明,探索极其深邃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近20年来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当我们谈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时,更多想起的是对女性作家作品的评论,而广义的性别批评却多多少少受到忽略。其实,成熟的文字书写始于男权社会,写作是男人的专利。从古至今位于文学史人物长廊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在男权意识形态框架下,由男人们讲述出来的,女人处于被书写和被塑造的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引发莫言图书热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其后数小时,莫言作品遭遇"诺贝尔效应",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城,其作品销量大幅提升,甚至一抢而空,有些网站及时推出其小说新版的预订。10月11日,北京王府井新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家李劫人被定位为地域精神气质的作家,有鉴于此,本文另以人性的视角重新敞亮其主要作品"大河小说"的超越性蕴涵.具体说,"大河小说"通过"历史"与"人"互动形成的"人的历史"、"历史的人"的艺术空间,在历史书写的题材、人性书写模式、历史书写面貌、人物塑造等方面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独特的人性建构,形成了作品的深层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8.
“故乡”与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方 《寻根》2010,(1):84-89
<正>"故乡"是我们所熟知的语词。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简单朴实而深情动人,后世父母教孩童学语,往往用之。"故乡"早已成为生活的日常语言,在孩童幼小的心灵中牢牢地种下了故乡的情愫。追溯这一语词在屈原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9.
<正>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1967—)的作品不多,却包揽了雨果奖、星云奖等几乎所有的国际科幻文学大奖。他之所以如此受到科幻文学界的青睐,是因为其作品是科幻的,又是超越科幻的。特德·姜并非刘慈欣、弗诺·文奇那样的硬科幻作家,而是一个软科幻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核心命题很少是关于星际战争、赛博朋克、人类末日等传统科幻话题,而总是着力于对本体论、宿命论、自由意志、记忆、想象力、时间、语言等哲学命题进行探讨,并且他非常善于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融入精彩的小说情节中,成就了一部部出色的科幻哲理小说。  相似文献   

10.
魏红珊  魏宏欢  周君 《中华文化论坛》2023,(4):21-29+187-188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主体意识日益凸显,这期间的作品与其说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学书写,不如说是由特定时代语境下民族主体的文学建构。本文在主体性与认同的理论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学中创作主体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认同嬗变,探究“多元一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独特呈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民族叙事与民族主体的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11.
正"迷惘的一代"是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文学界的一批作家。虽然他们活跃的时间不长,但短短的十年里,群星荟萃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们佳作频出,为美国文学史书写了灿烂的一页。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特里·伊戈尔顿特别强调过文学的历史性。历史语境对  相似文献   

12.
索贝·贝娄是二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受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探索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精神危机,深切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提出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历和感受。贝娄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收集在《莫斯比回忆录》(1968)中的《寻找格林先生》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和他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后人往往把从前的作家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作品光芒万丈而生活却平淡无奇;另一种是作家的生活比起作品来更加引起人们的兴味。以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们为例,安德烈·纪德便是后一种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外媒导读     
张楠 《世界文化》2015,(1):64-65
阅读也有"性别歧视"读者更喜同性别作家根据一项来自英国的最新调查,大多数的英国人在阅读时喜欢选择他们同性别作家的作品来读,而对于异性作家的作品则很少涉猎。在参与调查的4万人里,阅读性别分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在当年男士最喜爱的50部作品中,男性作者的比例占到了90%。反之,在女性群体中的调查结果也是相同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调查,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根据最近来自美国的统计,在当今文学出版界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2015,(2):33-36
<正>艺术之于我,是另外的一种生命形式而非职业。不管你是否认同,对我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艺术家(作者)在时光中的肖像。——马蒂·圣·詹姆斯英国视觉艺术家、行为艺术家、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教授马蒂·圣·詹姆斯(Marty St James)的作品采用自然的碎片或自然的序列作为元素,将行动转化成动态或静态的形式,以表达一种时间轨迹,反映到创作手段上即为行为艺术、视频、摄影、数码版画及手绘作品。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被广泛收藏,包括英国国家肖像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法  相似文献   

16.
她显出很高兴的样子。“我知道,这或许使你心烦意乱,”她笑着说道。虽然她已头发花白,但谈吐仍饶有风趣。这位坚忍不拔、才气横溢的作家现年68岁,迄今已著有30多部作品。按照颇有教养的英国人的眼光来看,她起码应给人一种盛气凌人、严厉苛刻甚至粗鲁的印象。然而,多丽斯·莱辛却是个身材矮小、待人和善、不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当她童年在南罗得西亚时,身为体面的英国人的父母,曾恳求她成为一个体面的英国姑娘,然而她却身着粗布衣裳,吹口哨将狗唤到身边,在南非洲的草原上漫游,射杀在姆萨萨树那边被狗惊飞出来的鸽子和珍珠鸡,它们都成为桌上佳肴。她在14岁时辍学。  相似文献   

17.
李果 《世界文化》2010,(11):26-27
伊夫林.沃(1903—1966),出生于英国汉普斯特(伦敦西北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亲是著名的查普曼出版公司的高级编辑,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和批评家,以《丁尼生传》闻名。沃的童年是在父亲充满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名著朗读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8.
<正>顶着一头桀骜不驯的长发,操着一口迷人的英式口音,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成为好莱坞性感影星的代名词。迄今为止,帕丁森已经出演过几十部电影,但正是因为扮演《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爱德华·卡伦而跻身于国际影坛。如今,罗伯特·帕丁森已经成为电影界最炙手可热的吸血鬼扮演者。童年经历罗伯特·帕丁森1986年5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母亲克莱尔·帕丁森在一个模特儿经纪公司工作,父亲罗伯特·帕丁森是一家汽车进口公司的经理。罗伯特还有两个姐姐,莉琪·帕丁森和维多利亚·帕丁森。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笛福所的《鲁滨逊飘流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出版后风靡世界,因此这部作品有许多不同字的版本,凡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对鲁滨逊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及在绝境中顽强的生命力总让人震撼不已。但“鲁滨逊”实际上只是一个艺术形象,他的原形是一位被船长流放到一个荒岛的水手。  相似文献   

20.
李柏 《世界文化》2023,(7):19-24
<正>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1935—2023)去世,享年88岁。他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作为战后日本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反对战争,爱好和平,主张日本必须深刻反省历史问题,是为数极少的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访问的日本作家。他与中国渊源极深,一生视鲁迅为精神导师,与莫言等中国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善于从不同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作品来提醒世人,在面对黑暗和挫折时应该怎样自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