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学生阅读》2009,(12):10-12
前些年人们对于留学归国人员挂在嘴边的话通常是“海归”“海外留学精英”等等溢美之词;然而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留学大潮,尤其是加上中介推广、海外高校宣传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家长们不顾学生的自身情况一股脑地把学生送到海外求学,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留学问题,“海待”“海炒”等词的出现意味着留学海外的光环和前途,已不如前些年人们想象中那样明朗。  相似文献   

2.
郑汉根 《海外求学》2004,(20):60-61
持续了几年的盲目留学德国热潮之后,如今到德国来留学的“小留学生”少多了。首先,原来比较混乱的留学中介机构得到整顿;其次,学生和家长对到德国留学的态度更加理性;最主要的是德国于2001年特别对中国留学生设立的“留德审核部”,对规范中国学生赴德留学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本未 《大学生》2012,(6):76-77
随着近年来留学的澎湃发展,一些暗礁和陷阱也不断涌现,应该如何识别和应对呢?本期我们请来留学服务专家胡本来,结合他亲历的留学发展历史,为大家分析点评,提出建议。胡本未从上世纪90年代自费留学刚开始起步时就开始从事留学服务工作,1 996年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进入权威留学服务机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从事信息咨询、学历认证、教育展和留学中介等服务。他在留学发展过程中一路摸爬滚打,被熟悉的人称为留学信息的传播者、留学回国人员学历认证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者、留学教育展的早期实践者、留学中介服务行业的先行亲历者,留学中介监理服务的创办人。  相似文献   

4.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08,(2):2-2
中国留学30年:从精英出国到全民留学,“2008年是中国的”,当汉语成为战略语言,北京籍大学生重新“包分配”?2008就业高压年,陶行知:一切为了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出国留学的发生机制及其运作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留学作为当代国际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自确立对外开放政策以来 ,陆续有 30余万人到国外留学 ,分布在 10 3个国家。分析和思考中国出国留学的发生机制及运作特点 ,对于选择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学教育模式和道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出国留学的发生机制留学意味着把生活的中心场所暂时移到外国 ,在这点上 ,从广义来说是一种移民现象。对于个体而言 ,留学是属于短期回归性的迁移活动 ,但对于总体而言则属于国际迁移活动 ,因此 ,其流动规律毫不例外地遵循国际的迁移规律 ,“推力”和“引…  相似文献   

6.
2009年,我——一个酷爱日本的动漫、游戏的男孩,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到日本留学。两年来,从忐忑到惊喜,从陌生到熟悉,从艰辛到收获,从别离到思念,千般情绪、万般感触,铺就了我的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留学季节开始了,家长们都在为孩子未来的发展而思考,到外国上大学也是一种选择。这个计划对于孩子来讲,是关系一生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家庭来讲,要耗费多年的积蓄,是一项巨大的经济决策。因此一定要有周密的准备。这里为读者介绍“四步走”的行动方案。树立一个留学目标在确定孩子的留学计划之前,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确定一个明确的留学目标。家长的通常回答都是:“学会一门外语,拿到一个外国学位,最好能在国外找到工作。”专家指出:这是按照对国内教育体系的理解制订的留学目标,不利于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这种想法也导致很多申请者…  相似文献   

8.
陈歌 《海外求学》2003,(9):24-27
对于那些有意出国留学、又对国外的教育状况不甚了解,不清楚通过怎样的渠道、程序找到理想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留学中介;“留学中介”这块蛋糕也因此越做越大,从移民、自费留学、申请奖学金到对学生在国外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代中国留学族群和留学文化的全新视域中 ,分析了新月派作为“后五四时期”美英留学群一个次属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的相关性质、取向、品格和历史地位。作者强调指出 :新月派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派别 ,而是一个以五四前后美英留学者为主体的留学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 ;美英留学教育和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新月派思想、文化、文学的选择 ,而且赋予新月派乃至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非常明显的多源与多元互动展开的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中国近代史上幼童留美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认识、分析当代的留学教育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从宏观上讲,洋务派缺乏整体观念只进行零星教育改革以及留学政策制定上的随意性弊端,我们当引以为戒。从微观上讲,今天的少年留学生缺乏当年留美幼童的一些有利条件,对待留学当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
留学搜索     
网络使现代人很便捷地就能“搜索”到许多自己关注的人物、事情和概念,而且这种“搜索”的意识一旦“深入人心”,“搜索”的感觉和范围则将远远超过网络。当“搜索”这一概念已变成现代人的潜意识和常用工具时,我们从今年起也将凭借这样一种意识、采用这样一种工具,来帮助读者从更大范围了解更多最新的与“留学”相关的信息,与在外留学人员息息相关的信息。这里,一方面我们依然只能摘其要,另一方面也只能尽量避免与本刊其他栏目专门报道或评述的内容重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出国留学成为舆论与时尚界共同追逐的热门话题,但一些虚假,夸大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留学的意义失去了真正的判断,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加之有些学子出国镀金后,回国时并没有功成名就,于是,出国留学在不懈地业务水平作中竟然从“神秘”变成了“垃圾”。那么,留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兴起于1905年的教育大变革,其动因主要源于国内科举考试的废止及国外政策的吸引。从留学生构成、学科选择,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特点。持续不断的“留学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来华医学留学研究生教育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来华医学留学研究生存在学术论文写作质量不高、不清楚论文投稿发表流程、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医学留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留学研究生医学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更好地推动来华医学留学生的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8岁的青岛男孩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国,里面没有文凭,没有居留证明,只装着一个陪他度过大半留学生活的游戏机。他变成一个“海带”。经过一年反思,李清曦将自己的留学生活写成一本书——《别了,澳大利亚》,在书里,他坦言自己留学生活中的诸多过失和悔恨,希望别人能从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6.
陈歌 《海外求学》2003,(20):20-23
到法国留学现已成为国内希望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关注的一个“亮点”。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业务总监颜永平向记者透露,从1998年开始,到法国留学的人数几乎每年都翻一倍,1998年时只有400人留学法国,到2002年已翻倍升至5000余人,其中自费留学生占95%。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英庚款留学生,从1933年到1947年共有9届193人,主要是派往英国留学,留学生涯进其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庚款留英生一般都选择到了适合自己的大学。其中,理工科庚款留英生人才济济,留学生涯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文科留英生也卓有成效,留学生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英庚款留学生学有专长,留学成绩斐然,奠定了归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世界教育信息》2006,(3):32-32
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2005年12月29日在第八届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上说,2005年中国留学市场呈现两大特点,即理性留学趋势明显和留学中介功能弱化。理性留学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1.政府加强对留学的宏观指导,包括留学政策更加明朗,留学预警报道更体现以人为本,教育部对留学服务中介加强管理并加大支持。2.“低龄”留学生减少,留学生结构发生变化。出国读研究生的人数明显上升,约占留学生总人数的50%;2005年回国办理学历、学位认证的留学生中60%是研究生。国内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更多的人选择本科毕业后再出国深造。3.留学目的更加理性。…  相似文献   

19.
留学回国事务“归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底,羊城广州。五年前就已诞生并渐成气候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因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国家教育部推出旨在鼓励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的“西部专场”,而愈加受到海内外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给予“西部专场”浓墨重彩之时,各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刚刚发生不久的“背景资料”:为加大留学回国工作力度,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虽然成立正式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早在2002年的9、10月间即已开始酝酿,但该办公室真正开始独立办公运转,也就是在“西部专场”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客观…  相似文献   

20.
听到“小留学”,您可别以为是小小年纪飘洋过海去留学。那什么是“小留学”呢?其实很简单。为了改正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两家自愿结对。让两个孩子一起到对方家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在共同生活期间,共同督促、帮助、互补、提高。从1998年开始,雅戈尔小学就以此项活动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