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博大而丰富的精神元素,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可见,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注重滋养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很赞赏薛法根老师的一句话:“生活有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字词,语言的基本材料。貌似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它犹如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课文通道的金钥匙。学习语文,没有对字词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就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引领孩子“沉入语文的感性世界”.让词语“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学生“人乎其中”,与文本发生共鸣。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阅读数量着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推敲字词,咀嚼文字,是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抓住文学作品中的重点词句、耐人寻味的细节、内涵丰富的潜台词,甚至对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进行品读,在咬文嚼字中“品”出语言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周苏霞 《新疆教育》2013,(3):142-142
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等。下面就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博大而丰富的精神元素,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学生在阅读时领会句意,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探究内容,感受意韵,无不建立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可是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  相似文献   

6.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不少教师经常谈起新课程标准似乎淡化了字词教学,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也都少了字词落实的环节,字词的教学不如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重视。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7—9年级独立识字3500个,会写3000个。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其中就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每篇现代文课文后面都有字词积累的练习。由此可见,指导学生的字词学习与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侯雅丽 《林区教学》2023,(9):104-107
“语言运用”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核心,以“语言运用”为导向,针对小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存在的“言文关系定位不准、忽视文言积累、梳整能力不足、文言运用低效”等问题,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以认识与理解为基,疏通文言字词;以积累与建构为重,重视多元阅读;以梳理与整合为要,培养自主梳整能力;以表达与交流为根,加强言语实践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小春 《课外阅读》2011,(8):282-282
叶圣陶说过:“无论是听、说、读、写,只学好了语言,就可以学好语文,因为语言是学习其他一切的基础。”词语是语言最基本的素,对于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新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  相似文献   

10.
语文不是花架子,也不能“耍花枪”,应该踏踏实实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从字词人手,从字里行间感悟,借助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才可以回归语文的本色,才有望最大可能地稳妥扎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刘萍 《陕西教育》2008,(9):61-61
提起语文教学,翻一翻各种教学刊物,铺天盖地的似乎尽是“写作、阅读”等大块头,忽视基础知识。其中08年中考的一个重大改革是:出现三个错别字就扣一分。这就说明了字词类基础知识已出现较严重的偏差,其根源在于教师的字词教学定位出现了严重偏移,大部分教师对字词教学:教法滞后、定位不准、放任自流。那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如何解读字词教学的?语文教师如何准确定位,进行字词教学?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学习语文,重在积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书籍,是海洋,是宝藏,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潜在着语文因素。有个名家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在教学语文时可以以课堂为窗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并引导他们拓展视野,广收博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进而美化语言,充实头脑,丰富心灵,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所诠释出的教育理念推动着教学的发展,也引领着像笔者一样的徘徊于教育改革门口的语文教师成长,苦苦地思索着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成了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咬文嚼字”入手,发展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营造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以无穷的韵味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增智怡情,是语文教学的最美境界。一、含英咀华,咀嚼语言的意蕴文本语言一字一词都传神,一标一点总关情。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涵咏字词,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荷花》时,关注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神其韵。都因一“冒”字。然而“冒”字虽内涵丰富.却不易为学生所感悟。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启发学生思考:“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意义相近的字眼?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长、钻、探、伸、露、冲等一系列的字被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瞿达彬 《教育艺术》2008,(12):18-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积累词语是最基本的。积累足够的词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存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词语,丰富词语,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17.
字、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就像一块块砖头,砌起了语言的长城。学习词语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复习时,教师习惯从字词开始。 一、字词复习的误区1.“炒冷饭”。有不少教师新授时赶时间,教得不踏实,预留比较长的时间复习,复习的时候一单元一单元梳理,一课一课地过关,但没有系统,没有方法,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昨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梅娟 《农村教育》2007,(7):109-109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尤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了各年段诵读优秀诗文与课外阅读的总量:  相似文献   

19.
吴晓萍 《成才之路》2009,(18):27-2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儿童作文能力应“从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直接影响着其以后的写作能力。虽然低年级学生掌握的字词较少,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却十分活跃,较少有拘束感。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好奇心,表现欲强,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感是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升华,只有在字词、朗读、阅读、写作等语文训练中强化语感培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使其切实感悟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和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