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其产生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为"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为"人穷则诗工";四为"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者而后工"其实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20,(3):41-45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上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说,下启李贽"发愤"说等,道出了诗人的生命遭际与诗歌创作成就的关系,成为一种诗学共识。笔者认为,诗之所以能"穷而后工",是因为经历困厄穷愁的诗人有强烈的创作动力、容易获得有关普通民众的生活素材、有真挚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困厄穷愁更接近生活的本相,因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从历代文论对《楚辞》的研究出发,找寻"发愤著书"思想的成因。通过研究汉代以来文学大家对"发愤著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比较"痛感之美"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反推"作用,以观望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痛感之美"。  相似文献   

4.
归庄之"两不幸"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庄是明代重要的遗民作家。其创作鲜明体现了以"际危亡之世"的"大不幸"和"身处厄穷"的"小不幸"相结合的理论主张。作品佯狂骂世的文字冲破了"发愤著书"的文论传统中儒家的中和思想,表现出一种与世抗争的时代精神,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司马迁以来"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是两个不同性质并包孕不同理论内涵的命题,人们惯常把后者视为前者的理论上源,这是有欠准确的."穷而后工"说回答的是作家的创作为何而工的问题,而"发愤著书"说回答的则是作家的创作何为而作的问题,一个属于作品缘何而工的成因说,一个属于情感缘何而发的动因说,两者各有其独自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屈原研究超越了一般的史学范畴,他对屈原的悲剧命运、辞赋创作、历史影响的研究和探索,首先是一种思想感情的认同,是两个伟大人格的历史遇合,因此才能够抓住屈原创作的基本精神,总结中国文学和学术创造的历史经验,提升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状态,提出“发愤著书”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喜于探讨的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进行试论:“发愤著书”说源干对黑暗政治、不幸命运的抗争;“发愤著书”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发愤著书”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以近见远,以古喻今;“发愤著书”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主要讲求"愤","愤"的表达或疏导方式为"著书",其创作动力主要为"发愤"。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作家及诗歌时,继承了"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十分推重怨情,在表达方式则为"陈诗",在创作动力上重视"发愤"与"著书"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钟嵘在《诗品》中还拓展了"愤"所蕴含的内容,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愤"情对人类的共情性作用,并论及自然外物对作者创作的情境性、当下化的激发作用,扩大了创作动力的来源范围及感发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发愤著书”的理论来源、司马迁个人的生存状态及创作观、《史记》中的人物塑造三方面论证司马迁和《史记》所承载的并未为董仲舒等人改造过的儒家理念和因此而造成的深沉浓郁的悲剧意识。一、“发愤著书”的理论来源话题还是要从那个被大家谈烂了的“发愤著书”谈起。而所有论及“发  相似文献   

10.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文艺心理学命题。它蕴含着强烈的心理内驱力,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心理动力;它隐含着内心巨大的自我表现欲,成为司马迁实现人生超越的心理基础;它饱含着深切的情感体验,透射出司马迁在《史记》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史记》的创作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故此古今学者以"发愤著书"为《史记》定论,并把"李陵之祸"作为"发愤著书"的缘起,甚至有学者把《史记》的成功归结为"李陵之祸"。但从"发愤著书"说提出的时间、《史记》前后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不同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不妥之处。《史记》的创作具有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大多研究者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的。文章从司马迁创作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遭遇看认为《史记》的“发愤著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遭际的怨愤基础上痛定思痛之后思想认识的深化,二是希望有所作为的发奋著书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李琳 《现代语文》2009,(8):19-20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都有与之一脉相承的理论论述。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一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它揭示了作家的痛苦经历与创作才能、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都有与之一脉相承的理论论述。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一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它揭示了作家的痛苦经历与创作才能、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有很多说法,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其中的代表学说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自娱"说、"娱己"说、"遣兴"说、"畅神"说等,后面的这些说法可以概括为"著文自娱"说,"著文自娱"说可以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很好的补充.这两种学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发愤著书”说在唐宋时期的新发展。以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影响最大。陆游、辛弃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发愤著书”说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史记》所具有的高不可攀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更在干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斗争精神和人格力量。本文分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产生、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认为这一思想不仅包含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雪耻、成一家之言、显身扬名的个人功利目的,更体现了他网罗天下散佚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探析了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发愤著书”历来被视为司马迁创作思想的核心.且多据此认为史迁将自己的愤懑与不平发泄于《史记》之中。究其实.“发愤著书”乃是挫辱之下的发奋振作.是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联系历代贤圣之遭际与其作品产生的关系来印证,从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发愤著书”说.以达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警戒社会、启发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又绝少争议的理论命题。因其重要,历代论文谈艺者故多称举;又因其绝少争议,故无形中又使人们积淀了一种惰性心理,以恒定的目光去看待它。囿于“通”,忽视其“变”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