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宁夏是回族主要聚居区,回族与汉族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宁夏社会进步与稳定的基础。宁夏城市化使回汉民族人口出现双向和多向流动,回汉聚居社区的民族交往、民族态度、民族关系以及居民生活满意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回族聚居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的调查,分析了回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汉民族关系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文化结构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测验任务进行跨文化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回汉幼儿心理理论同步发展;散居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低于在园幼儿;回族散居女童的心理理论发展速度缓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回族女童成为观念上的弱热群体。  相似文献   

4.
回族姓名的构成特点与汉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回族取名时毕竟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取经名就是回回民族伊斯兰情结的突出表现,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和回回民族的宗教意识。回族官名的使用,则是回汉文化交融的结果,回族官名虽然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自身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藏流动回族小学生教育问题,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另外一种意义的"少数民族教育",理应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通过线下和线上访谈发现,西藏流动回族小学生人数不多,与世居回族、藏族学生、汉族学生相比,流动回族学生在学习方面整体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同时表现出较大的校际差异和个体差异。社区与家庭环境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以及学校环境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对流动回族学困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解决之道是学校主动作为,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学校和教师自身跨文化教育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清代宁夏府是回族、汉族、满族等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传统史料有大量关于清代中后期宁夏地区回族的记载,但是对清代前期宁夏北部地区回族的记载却非常少。通过梳理几条关于乾隆时期平罗县人口招募与回汉居住格局的史料,表明平罗县在雍正至乾隆时期就有回族居住。而关于回汉民族的居住格局,尽管总体上是"回汉杂处",但平罗县回族与汉族则是"分界而居"。  相似文献   

7.
李亚 《考试周刊》2011,(84):239-240
湖北回族乡的回汉民族关系是和谐、互助的。回汉民族混合杂居,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民族通婚增多,有利于回汉民族的相互了解。学校教育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回族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经济发展,回汉差距缩小,是回汉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与此同时,政府要关注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营造回汉关系的长久和谐。  相似文献   

8.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瀍河回族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回族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传播与回族社会的发展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应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法,选取181名回族儿童、174名汉族儿童作为被试者,研究了文化差异条件下回汉儿童认知发展的区别。根据研究发现:回汉儿童的认知发展差异不明显。回汉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升,总体呈现出同步发展态势,但汉族儿童的认知发展速度要高于回族儿童;回族散居女童的认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积极发展宁南山区回汉儿童的认知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儿童教育是推动认知理论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回族文化在"主流"社会当中经常会被边缘化,而女性历来又是人们传统思维中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因而有必要针对回族女性这一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予以关注和研究。文章以回族女性节日——法图麦节为调查对象和研究切入点,通过亲历过程,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节日过程、宗教仪式进行观察和深入分析,对节日中的性别分工、两种性别的地位以及两种性别的关系等社会性别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构建和谐的两种性别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回族人口众多,居住也较为分散,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九门属于散杂居回族村,散杂居回族遵从伊斯兰教教规,受传统婚姻习惯法影响:对婚姻持严谨、慎重的态度,相对早婚,回女不嫁外,但又受到当地社会环境和其他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回族村民的初婚年龄有所升高,缔结婚约仪式逐渐向汉族风俗靠拢,有轻微的重男轻女思想等.  相似文献   

12.
清末同治年间爆发的甘肃回民起义延续十几年,甚至光绪年间还余波不断。起义不但给回汉人民带来了生命和财产方面的巨大损失,而且对整个甘肃社会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发展,乃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历史经验证明,只有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促进像甘肃这样多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人民营造出安康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女书作品大多是诗体唱本。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女子形象,众多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女书中江永女性的整体风貌。这些女性性格特点的形成与江永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及其瑶汉杂居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回族是典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显示,在皖北回族女性中,真正了解伊斯兰教教义、虔诚实践宗教功修的人较少。同时,多数回族女性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内心充满对真主的依恋和敬畏。宗教信仰的日益内化已经成为散杂居回族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测试数据用 SPSS 软件包统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困扰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忧郁症、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焦虑症和人际关系敏感等;(2)生活在青海地区的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3)青海地区汉、藏、回族男女大学生在一些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4)不同学校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主要是专业的不同造成的.结论: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一定的性别、校际、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沧州市回族和汉族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两个民族的家庭教育。通过对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民族家庭教育存在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析影响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现状的文化原因,进一步反思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小龙洞回族彝族乡当前四个民族的居住格局,回族和苗族巨大的历史与文化差异形成了这种居住格局,探讨了居住格局如何影响民族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王立鼎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35-39,55
中国传统认为"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女性成为兴云司雨的龙神的现象并不多见。在洮岷这个汉、藏、回三族杂处的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了藏族崇拜龙王和对女性龙王的崇拜现象,汉族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藏族的女性龙王崇拜,把龙王换成汉族女性,形成了由女性龙王来主管一方的女性龙王崇拜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