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间文学是由群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自觉创作。原生性与民间文学血肉相连、同气连枝,是民间文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特点,以产生和流传在偏头关的传说故事作为个案,探讨分析其创作、流传、变异和传承中体现出的原生态特质,可以总结出原生性就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魅力所在。正统"民间文学"理论在新的建构阶段,应重视、吸纳、丰富和保护其原生性的特质,以求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无明确作者但可推定出创作群体的、在民间世代流传而构成某一地域文化遗产的未经出版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其与一般作品及由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产生的作品不同,这就决定了对民间文艺的法律保护也具有特殊性,然而日前对其的法律保护力度还不够,急待建立可行的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没有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做出规定,进而使创作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原始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创作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的原始群体的利益确实存在,因此,承认他们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在相关法律中增加保护条款,是有效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的传承,一般是集体大众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由青藏地区各个民族所创作的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与各民族口头传承的一般规律特点外,其文本传承有独特之处,当今的"三套集成"传承,汉文典籍和藏文典籍相对完整的传承,还有藏文纯文本的民间文学传承。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是指一种依靠口头传承、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特殊的文化形态。民间文学的普及和兴盛,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现代社会,民间文学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都已发生了改变,缺乏社会需要,缺乏创作动机,难以产生民间文学创作的有心人和具有集体智慧的真正的民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学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它对人们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大量篇目汲取了民间文学的养分,或直接记述,或巧妙加工,或虽为纯粹的创作却带有明显的民间文学色彩。作品将浪漫情节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心理依据,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这正是《聊斋志异》在不同阶层读者中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当前建设先进文化必须研究、借鉴的民族文化的“本源”,民间文学对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用不可替代。蕴藏在民间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是可贵的精神财富,依据优秀民间文化传统建设并发扬光大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傩是多元文化的承载体,研究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素有福建"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留农耕文化特质、具有原生性文化意味以及蕴含多元宗教文化色彩。其文化内涵凸显大源傩舞作为地方性民间舞蹈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应更好地进行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杨芳 《华章》2007,(1):53-54
民间文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文学艺术在流传过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特别是随着经济利益的渗透,滥用、歪曲、损害民间文学艺术的原意和伤害民族感情的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在利用和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特别是用法律手段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成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国际性话题.  相似文献   

10.
<正>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变异的原因,钟敬文同志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段宝林同志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乌丙安同志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的刊授教材《民间文学原理》所揭示的均不外乎这样四点: 第一、民间文学作品是依靠记忆保存的,因之便导致了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第二、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权的观念,作品无所谓属于谁所有,从而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小说具有一种西方酒神狂欢气质,同时又具有一种出自中国本土的民间品性。两者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共存相生,文章试图发觉中国民间本土艺术经验对莫言创作中狂欢情结的影响,寻找中西文化品格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历史民俗文献是中国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民俗文献是记述华北地区民俗事象的文献,华北地区因为环境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亚区,各民俗亚区的民俗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述特色。华北民俗文献按其类别可区分为三类:庙会文献、岁时文献和地方风土文献等。华北民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为丰富与发展中国历史民俗学提供重要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中国总集之祖"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关注的对象。历史上,一些地方曾有昭明太子遗迹或因昭明太子而得名的祭祀场所、宗教或世俗建筑,昭明太子甚至成为江西、安徽贵池傩戏祭祀的神灵。一个萧梁时期的东宫太子之所以历时千年仍被后世奉祀,这不仅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文选》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有关,也是佛教世俗化、国家、民间等各种力量的推崇与神化的结果。佛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为吸引信众,将昭明太子吸纳到自己的神学体系中大加推崇;国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民间则因其"神力"将他奉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中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其构成的混融性特征,文化形式构成也显得混融,既有北方汉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兼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因此,作为文化构成一部分的民间体育文化,也显示了南北合流的形态。客家人的民间体育文化中,除了具有南北方一般内容构成,也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文化特质。从舞龙到高跷,从花灯舞到舞傀子。显示了客家人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性与混融性的文化嬗变的融合体。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建构中发挥了具体的作用,显示了作为民间体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被世代所传承。然而,“反智主义”叙事在当代民间故事中屡有呈现。其生成动因首先是表达了民间对体力劳动的礼赞;其次是“大众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启蒙话语体系的颠覆,使“反智主义”在某些历史阶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渗透于民间。因此,重新认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对其“反智主义”倾向予以明辨,引导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设计艺术在工业现代文明的撞击下,前工业文明时代的温馨乡情工艺造物理念被全新的审美境界所替代。人类在这种奇异、陌生、震撼的造型品类簇拥下产生了人格的裂变,产生了精神的情感的冷漠与孤寂……这种现象,也是当代设计艺术急待解决的课题。从哪里寻求解决的良方?只有民间工艺造型造物思想能够唤回那失去的情感家园。民艺造型理念的核心“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好钢用在刀刃上”等造物思想于当代设计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当下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等设计思潮下,重新认识民艺造型理念,使之古为今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间美术对齐白石的影响是巨大的。文章从齐白石如何从一个木匠成长为一个民间画师再成为一代大师的艺术经历来分析民间美术对齐白石绘画发展的内在影响;从齐白石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民间艺术特征:题材的民间性、色彩的民间性、意境的民间性,来剖析民间美术对齐白石绘画影响的具体表现。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齐白石所以成为20世纪传统型中国画的大师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8.
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写作语言上都存在方言进入写作的现象。从每一部小说的语言形式并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它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突破现代汉语写作的束缚而达到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从而构建自己想象的民间社会。在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民间语言写作是完成这种想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元散曲,作为一代文学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俗文学特征,而向俗文学的转变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遗憾的是有关元散曲的译作和研究甚少。文章在接受美学视界下以辜正坤所译《元曲一百五十首》为例,探讨元散曲翻译中根据读者"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等接受美学特征,对元散曲翻译时下俗字词、用典和内容风格的把握和处理进行研究,以达到"人类共有"的功能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0.
分析延安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文艺工作者改造陕北民间文艺封建落后的思想,反映封建文化的内容,不适应新时代的文艺形式,形成一直沿用至今的民间新文艺;促进了边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陕北民间文艺更好的为抗战服务,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