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听班主任介绍经验,有位班主任眉飞色舞地介绍其如何安插一个不露“身份”的学生为自己提供“情报”,用这种方法来加强班务管理。愚以为,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一些“捣乱分子”是件头痛的事,大多数老师好像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或者“冷处理”,在课堂上置之不理,全当没有这回事;或者“热处理”,被气得两眼发直、口吐白沫,冒着失去威严的“风险”,除之而后快。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最近读到一篇《菊花的味道》的短文,猛然醒悟,育人者只有多采撷温馨的“师爱之菊”,让自己的为师之馨去感染、去唤醒、去转变教学活动中的“疯草”,才会让自己的育人实践花香满径。  相似文献   

3.
暑假期间,我们在一些网吧又看到“埋头苦战”的中小学生。对他们来说,去网吧是打发漫长假期的好办法。自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但由于我国现在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技文化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无处可去,再加上网络用户身份的安全和隐秘,网吧吸引大量中小学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电影艰难地跋涉在“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征程中。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霸权,中国电影是通过夸大渲染所谓民族文化差异、营造东方奇观去迎合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还是通过对西方文化认同、接受的急切表达来证明自己的国际身份?中国电影到底该如何抒写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效地树立新世纪的中国形象,已成为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改革课堂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自学、去探究、去实践等,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江苏  朱华忠 《吉林教育》2005,(12):21-22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最高领导,应该是“爱岗敬业”的典范,是一个群体的“领头雁”,是教师的表率和学习的榜样。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旗子。而校长的职责,就是“培养优秀教师”、“带好队伍建设”、“选用后继人才”,“树立教育典范”。如何完成这样的身份和职位的目标,如何去高效而有力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提高办学质量,那就是要先“成家”,才能够“立业”。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材中不少问题都没有直接展开,而是把有关结论和应用,通过“探索”或“思考”等栏目提出猜想,然后通过“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让学生去探索、去验证、去发现,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充  相似文献   

8.
史峰 《师道》2005,(7):44-45
一防让学生“气死”。新教师刚刚从学生身份转换成教师的身份,往往很看重自己的“师”身份,容易把自己为“生”的经历忘得一干二净。面对学生,新教师缺乏必要的操控能力,又要树立自己的师威信,这时很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冲突。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很容易被学生“气个半死”,恶化师生关系,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对自己的成长造成很大的障碍。新教师初上讲台要先学会控制自己,只有控制好自己,才能控制好大局。  相似文献   

9.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每念及此,不寒而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省邗江中学即提出并开始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道德课堂”。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教育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构建有生命的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在“本期关注”中。我们以较大的篇幅,推出了一组文章,其中有江苏省邗江中学对道德课堂的系统思考及专家的评点;有省内部分理论工作者与邗江中学师生的互动对话;有邗中教师如何在教室、校园、社会等层面打造道德课堂的思考和做法;还有他们对“道德课堂”探索和实践历程的回眸。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发表省邗中“道德课堂”的研究成果,能够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思考,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唐亮 《宣武教育》2005,(11):40-44,28
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名中队辅导员,同时也是一名语文教师,身兼数职,但我并不是在班级管理时是班主任,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时是辅导员,在课堂上是语文教师。那我的身份究竟该如何定位呢?于是我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整合,重新定位为一名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我可以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向各科老师了解该学科准备开展的活动,使自己成为统筹各学科教学实践的促进者。通过我的实践与促进,最终使学生获得与其年龄段发展相适应的情感、行为、价值观。为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的环境,形成师生间的平等、密切、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创新教育走进课堂的前提。是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找准自己位置,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和作用.摆正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信任、尊重、关怀学生,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问题。全力为学生搭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他们的“表演”鼓掌。  相似文献   

12.
米伟丰 《天津教育》2014,(15):102-102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学习能力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想要达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教学的对象、主体。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的探索活动光靠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堂之外,那么如何设计课外“探究学习问题”,值得每个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从四个方面谈课外“探究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14.
身体和知识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尚未充分讨论和处理的一对关系。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视角,以N中学高一年级十位教师作为个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教师如何认识身知关系,又如何围绕身知关系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存储器”、“处理器”及“服务器”三种隐喻可以概括教师对身知关系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中以“碰”、“溯”及“越”的核心行动对知识进行了“惯习化包装”、“资本化检视”和“身体化反思”,并面临“身知区隔”、“身知疏离”和“身知冲突”三种实践困境。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场域中围绕“身知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身知统合”过程。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以“知识导游”和“谦卑者”的身份重构课堂身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杨小微 《湖北教育》2004,(19):10-11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日渐广泛和深入,实验教师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尽管大家都认同要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偏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一旦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不少教师又产生一种“失控”的恐惧或担忧,或者有的以为任由学生去发挥去表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就是新课程追求的课堂状态。为了克服这些担忧、  相似文献   

16.
第一,幸福的思想政治课要“劈柴”。也就是说获得幸福要有一定的实力。幸福落实到思想政治课堂上就是教师充满激情地去教、学生充满活力地去学。“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模拟联合国”、“思想政治小品大赛”、“新闻发布会”、“政治观点辩论赛”、“思想政治小沦文”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要从现在起,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己的潜能,即知即行,学以致用,向着幸福方向冲锋。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放大青春岁月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去享受这个日子,把平淡的日子往幸福那儿靠。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一度被认为是“抽象空洞”话语内容、“落后单一”话语平台、“灌输式”话语模式导致的结果。在身份理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是其话语与身份特征相背离的应然结果。破解这一困境,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效能,需思政课教师以“政治性”话语突破价值引领窘境,稳抓课堂话语“方向盘”,以“学理性”话语突破知识传授藩篱,夯实课堂话语“压舱石”,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话语突破能力提升瓶颈,用好课堂话语“总标尺”。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本文拟从以下四方面作一些探讨。一、转换教师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  相似文献   

19.
“平等对话”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课堂给学生的应该是平等、民主、理解、宽容、信任与关爱,课堂应回归到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自然状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让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定”,选择最佳方法,把握课堂上的情感因素几方面,探讨了如何去把握课堂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