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井底引银瓶》到《墙头马上》,女主人公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态度、在爱情中的地位、恋爱的结局和对爱情的思考四个方面.同一题材中女性形象发生演变的原因主要在于唐、元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唐、元不同时代的社会习俗、文学传统、审美情趣、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合力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荆棘鸟》与《红字》都描写英属殖民地的女性为争取爱情付出的艰辛和体现的勇敢。从时代环境和宗教桎梏角度看,《红字》中女主人公赫斯特和《荆棘鸟》中女主人公梅吉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邵义强 《海外英语》2012,(19):202-20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5.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分析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应是教学这首诗的重点之一,而抓住抒情线索则是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清末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是世界文学史坛上的两株馥郁的奇葩,这两部作品均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线,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却有不同的结局。本文将从情节结构和女主人公的理想艺术形象两点来比较分析,着重分析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相同之处以及结局安排的迥异。  相似文献   

7.
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浣纱记》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虽然产生在不同朝代,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剧作,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喜剧结尾,一个悲剧结尾,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女主人公的形象各有千秋等等。  相似文献   

8.
秦晨 《华章》2013,(15)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擅长对复杂情感的描写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物的刻画。奥斯汀式理想主义爱情观和婚姻观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她对女性地位、教育、婚姻和权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在其他男性角色的陪衬下,展现出独立坚强却同样也有性格弱点的女性形象。《爱玛》与《劝导》是奥斯汀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爱玛》和《劝导》,着重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女性主义主题、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女主人公的反抗意识、以及这两部作品中奥斯汀式理想主义婚姻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与《还乡》中的女主人公尤斯塔娅是一直遭到众多评论家读者非议的形象 ,被谴责为缺乏道德、有伤风化。本文从女权主义角度重新观照与审视了两个女主人公形象.认为她们对爱情的大胆与不懈的追求是争取心灵解放与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追求与传统的社会道德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只有死亡才是她们灵魂的归宿与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0.
《理智与情感》和《啼笑因缘》分别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和中国作家张恨水的现实主义代表作,《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与《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是反映时代面貌的典型文学形象。两部小说分别以玛丽安和沈凤喜的爱情经历为主线反映社会现状,虽然她们的爱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结局却迥然不同:玛丽安收获了美满的婚姻;沈凤喜却因折磨而疯,痛苦死去。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与所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和《红楼梦》是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伟大作品。完全不同的两个作者却对主人公爱情悲剧命运的结局有着极其相似的处理。本文旨在以这两部小说的爱情悲剧为切入点,对《呼啸山庄》与《红楼梦》相似性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谢磊 《文学教育(上)》2008,(21):152-152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悲剧美的艺术风格,其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更是发人深思,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作为悲剧性人物所体现的悲剧性格,以及她们的悲剧结局和命运,来探讨她们的悲剧美以及她们悲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神》是老舍以其醉人浪漫手法创作于二十年代的一个爱情短篇小说。从文中始末以“她”这一代替女主人公姓名的神秘称谓,足见其梦幻色彩。女主人公“她”由一娇弱、柔美似柳、羞涩如晨露中兰的少女,后被迫走上娼妓之末路并以自杀殉爱而命终;沈从文的短篇《丈夫》中的女主人公“老七”,同样是作者笔下同一时代的妓女形象。 同样地因社会环境、生活困窘而逼迫走上娼妓道路,但她们命运的结局却截然相反:一个因堕落也因爱情的沉迷不悟又不得不舍而自绝,一个却能在醒悟后告别沦落生涯,回到了贫穷的乡下丈夫身旁。  相似文献   

16.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最为成功,写作技巧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书中,作者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言语间充满了睿智和谐趣。全书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收尾。男女主人公爱玛和奈特利先生的结合让人赞叹与羡慕。读者欣慰女主人公爱玛终于找到了真爱,而更让人赞叹的是奈特利先生这一完美的配偶形象。奈特利先生在爱玛生活中扮演了父亲,朋友,爱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18.
杨益华 《广西教育》2009,(33):78-79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则是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两部作品都以独特、高超的写作技巧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小说主题、写作技巧两个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文章再读《呼啸山庄》,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入手,对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命名的社会化征象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自我回归的角度入手,对女主人公凯瑟琳实现"自我"的回归的过程与结局进行了分析,认为"人"被认同是社会化与符号化的象征,是不可抗拒的命运,虽然主人公从"自我"的客体化逐步走向了本真"自我"的回归,但仍然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元代纪君祥所著《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16世纪所著《哈姆雷特》虽创作于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却都以丰富逼真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微妙的戏剧矛盾、鲜明故事主线、深刻的悲剧结局和对社会的启示而风靡文坛,流传甚久。从两部悲剧著作中的主人公形象、故事情节与思想倾向、故事结局等方面出发,分析其相似与差异,反映东西方戏剧中悲剧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