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尊重并珍视这种个性化差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一、留足时间,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通过学生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2009,(11):19-19
主持:阅读让我们视野开阔,情感受到陶冶;阅读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习惯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下面我们来看看杭州市东园小学(低段)评选出的书香家庭的小朋友们是如何阅读的,以及他们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3.
大量阅读优秀诗文,能增添我们自身生命的重量;大量阅读中外神话故事,对于开发智力有着重要作用;大量阅读寓言故事,能够获得高尚情操的熏陶;大量阅读民间故事,能熏染我们的气质;大量阅读历史故事,可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双翅膀,它带你飞上天空,走遍世界每个角落;阅读是一种魔力,它带你进入时光隧道,领略几千年的沧桑变化;阅读是沟通,"读一切好的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体验,感受不同人的不同生活……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读书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信息;读书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汲取精神营养;读书能发展人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而这一切都得由读者自己去理解、感受和体悟,因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和精神生活。正如萨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应用初步的方法和经验读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并乐于与人交流等。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从最基础抓起,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在低年级儿童  相似文献   

6.
<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如下描述:"它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没有阅读就没有知识的传承,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没有阅读就没有生命的升华,没有阅读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培养、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是语文阅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读书方法。2、巩固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两种方法,尝试运用新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思考、感悟,归纳阅读中能有自己的见解的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概念,直接切入明确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我们每个人因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在阅读理解中的感受也不会完全一样,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就是自己的见…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3,(3):12-13
阅读的硕果孕育着人生的灯塔主持人提示: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阅读意义在于知识积累,积累字词,积累句段;在于思维启迪,提高理解能力;在于写作收获,学得表达技巧;在于语感培养,增强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四川省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明隆:语文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书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一本好书,如同是浸润心灵的鸡汤,让我们获得思想、伦理、理想、知识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性化阅读的涵义个性化阅读,指对所阅读文本以及文本所涉及的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会,能形成富有创意的思想、认识的阅读。对于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有: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说:"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1]人有两种成长,一种是躯体的成长,一种是精神的成长。躯体的成长靠的是食物,精神的成长靠的是阅读。一个人的人生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的质量。要使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饱满、奋进、愉悦的状态,除了一小部分需要食物的保证,绝大部分是由阅读来提供"能量"的。因此,采取"立体"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地引领、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最终让学生养成自能阅读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情绪、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阅读环境的创设上我们花了一番心思。  相似文献   

11.
浅谈如何指导高中生课外书册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书册阅读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该目标还对课外书册阅读(包括中外名著阅读)在阅读数量、阅读方法、阅读速度甚至阅读书册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正确引导高中生书册阅读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如何指导高中学生开展课外书册阅读?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感受:  相似文献   

12.
现在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老师就应该是一位智慧的向导,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具体做法:首先,悄然飘香,激发阅读兴趣。第二,畅游花海,满足个性需求。第三,深悟花魂,提升阅读品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老师智慧的引导下,遵循激发读兴趣、满足需求、提升品味的规律,学生一定会在名著的艺苑中馨香浸透,奇葩遍览,语文能力和素养日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张坤 《今日中学生》2011,(12):11-15
我们阅读时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笔墨粗疏、行文草率的文章往往让人难以下咽,而那些文笔细腻、行文精致的文章则极具感染力,它能使人进入宁静愉悦的审美心境,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让人爱不释手。那么我们的作文如何使语言文字从粗疏走向细腻,从草率走向精致呢?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怎样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图书的亲近、熟悉,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农村小学,学生接受早期阅读教育比较少,低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体裁。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中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由此,我们想到:让学生爱读童话,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早期阅读要有特殊的指导策略,渐进地由画面感知转向文字感知。在为孩子们开展早期阅读时应把握关键,挖掘亮点,力求做到:循序渐进,增加阅读的文本;创设情境,营造阅读的氛围;设置悬念,激发阅读的欲望;共同交流,感受阅读的乐趣;角色体验,树立阅读的自信;感受乡情,增强阅读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陆发琴 《学周刊C版》2010,(4):154-15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探索,积极的实践,打开了语文课堂的绿色通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日光浴。特别是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阅读更是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读出了兴趣;读出了特点;读出了内涵;读出了文本的人性美、精神美。  相似文献   

18.
我们阅读时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笔墨粗疏、行文草率的文章往往让我们不忍卒读,而那些文笔细腻、行文精致的文章则极具感染力,能使人进入宁静愉悦的审美心境,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让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18):31-3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逐步提高理解、感受、体验、欣赏和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提倡多方位、多维度、有创意地阅读。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反向思维、教学反思和自我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中播下感觉,踏出一路风光;在阅读中播下感受,轻嗅幸福馨香;在阅读中播下感动,收获美丽人生;在阅读中播下感悟,踏上成功道路。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通过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深刻的感受、明快的理解、热切的欣赏和正确的评价能力,进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大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有针对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的期待、反思、评价、批判等环节来夯实阅读基础,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增进阅读效益。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