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尚红的民族,红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色,被冠之以"中国红"的美称。红色以其热情、喜庆、吉祥、温暖、忠诚的文化内涵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的喜爱,多数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红色情结。相应的,红色物品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中国人的红色情结本身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又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从红的概念、红与白的比较、中国人形成红色情结的原因以及红色在古今生活中诸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中,"红"这个颜色词蕴涵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中国人爱红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本身鲜艳醒目,但更重要的是红色有着深层的象征涵义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中国人红色情结的起源、"红色"的象征意义及中西方文化中"红色"之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欧俊锋 《家教世界》2013,(7X):265-266
赣南是一块富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赣南人民在开创苏维埃革命运动实践中,留下厚重的红色文化,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国红色文化中独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包装设计的创新、发展趋势以及红色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相关设计的应用与传承进行分析,提出红色文化与地方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着共生关系,并重点研究如何在地方产品的包装创意、包装图形设计、包装色彩、包装材料与工艺中应用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4.
凌敏 《新疆教育》2012,(7):147-147
红歌即红色歌曲,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我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红”是一种力量,“红”是一种精神。从某种意义来说,红色精神体现出民族气节与风骨。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知网318篇CSSCI红色文化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对发表年份、作者、机构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红色文化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国内诸多学者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人民论坛》期刊是我国红色文化相关研究的主要阵地,有着较大影响力;国内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相关学者较多,但高产出作者很少;我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等是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科研机构,但各机构合作研究水平不高;我国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方面,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许薇娜 《考试周刊》2014,(75):16-17
人们对红色具有双面认知,也就是说,红色既具有喜庆、吉祥、幸福等积极向上的象征意义,又具有侮辱、绝交、危险、警告等消极向下的象征意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决定了对语言词汇的理解与运用,在比较韩中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韩中两国文化与语言间关系的深奥,有助于促进韩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使在中国学习韩国语的学习者能够在更好地学习韩国语的同时打下良好的翻译基础。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27):15-17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汉民族喜欢用"红"色描绘和形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赋予红色一些汉民族特有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吉祥、女性、忠诚、健康、爱情、警示等。红色这个颜色词无疑高度凝聚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展现了汉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风俗民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示红色的颜色词汇逐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意蕴。文章力图多层次多方面地把握红色词族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了中小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开红色会议、写红色字画、登红色舞台、唱红色歌曲、演红色戏剧、奏红色乐章、进红色讲堂、上红色网站、办红色报刊、出红色书籍、走红色道路"以及中国红色文化的教学、培训和咨询等系列活动。由此,创建"红色学校",便构成了我们韶山市镇泰小学创办特色小学的一个客观背景。  相似文献   

9.
红廉文化即红色廉政文化,是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红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凝结,是党拒腐防变的精神力量。西柏坡红廉文化包含作风、制度和精神三方面的内涵,以这三个层面为全新视角探析西柏坡红廉文化,对构建西柏坡红廉文化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中,以"中国元素--中国红"为外观色的中国馆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元素魅力.本文分析"红色情结"这一传统元素在当今设计中的表现和象征意义,探讨"红色情结"对现代设计的积极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要传承红色基因,必须首先了解红色基因内涵。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不止是现代的产物,同样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红色基因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先立其大的信念,实事求是的理论方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中最基本的内核是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产物,是高校进行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持,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河北省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进校园"等相关活动,虽然受到广大同学的喜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但是"红色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普及较少,也面临着一些列的问题,因此,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大量的红色资源得以产生,并转化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红色基因。这些红色资源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是这些机构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学术界从公共文化机构红色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服务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公共文化机构“红色教育”功能、价值及使命的理论研究,强化红色资源精神内核的挖掘研究,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红色教育的实践研究,注重公共文化机构协同开展红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持续推进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元宇宙环境下红色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红色农业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是1950—1970年代农业集体化与合作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产物。厉家寨红色农业文化遗产首先体现为农业工程景观与相对独立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各类农田水利工程遗址遗迹、农业建设景观、农田水利系统构成了厉家寨农业文化的物质遗存,借此厉家寨人创造出一个新的改造山区农业、治理水土流失、保持农业高产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厉家寨农业文化资源禀赋中极其难得的红色精神资源。作为新中国红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样本,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是构筑区域文化产业格局的重要资源赋存。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在较长时段的宏观历史叙事中被描述得相差无几。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争和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革命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交互融合产生了不同形态的中国革命文化。由此,中国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形态,延安文化、遵义红色文化、井冈山文化等红色文化各有特点。本文为深化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以遵义红色文化为个案,探讨遵义红色文化的发生根源、发生基础、发展过程,考察遵义红色文化的发生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来自中国革命伟大实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以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精神,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青年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关键主体,而且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力军。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依托课堂教学进行红色文化讲解、借助媒介唱响红色主旋律等方面着手,有效培育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符号。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执政认同来源,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及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从红色文化的利益本质、红色精神宣传、红色成就教育等三个方面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人民群众的内心归属感,实现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8.
红色档案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真实地反映某地某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等基本概况,烘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翻身求解放谋发展的光辉历程。加强地方红色档案建设,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做好地方红色档案建设工作,关键在于搞好红色档案管理特别是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一步步壮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高校是培育优秀人才、传承璀璨文化的重要地方。红色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