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零件精确测量中,要想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正确地选择测量基准建立零件坐标系与选用精确测量机同样重要。目前常规零件大都标注设计基准,在数控测量时一般优选设计基准作为测量基准来建立零件坐标系,以实现快捷、准确、有效的检测。而由于飞机设计采用的是整机设计基准,因此,目前实际测量大多数国产飞机零件时,只能依据加工基准作为测量基准来建立零件坐标系,若不考虑工艺所提供的基准是否合理而盲目测量,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严重时会造成零件的误判。本文以典型梁框零件为例,通过对零件图纸、使用性能及装配特点的分析,论证了不同的测量基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阐述了在测量过程中正确选择测量基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RTK控制测量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动态实时定位技术,它可以实时地提供测站在坐标系(特定独立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RTK为控制测量提供了便捷的施测方法。在使用RTK进行作业时,基准站传送数据信号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数据流的同时,采集控制网GPS数据,并在系统内进行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CORS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能够实时提供GPS流动站在特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在有效测量范围内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其中,综合了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讯技术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ystem,简称CORS系统),较传统GPS-RTK大大提高了RTK数据传输效率、传输范围和测量精度。CORS系统由于具有建站成本低、实用性强、建站方法相对简单等特点,刘庄煤矿从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综合考虑,建立了单基站CORS测量系统。在刘庄煤矿西三采区1713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中,通过实例探讨了CORS RTK技术在本矿区的实际定位精度,论证了CORS RTK测量在平面精度能够满足地表移动观测站控制点连接测量及监测点首次全面观测精度要求,解决了GPS静态观测无法实时获得测点的当地坐标等缺点,在矿区具有良好的运用效果。本文对RTK技术的测量精度控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RTK测量的质量控制提出了相应措施,对CORS实时动态RTK模式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测绘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该技术在矿区测量工作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地形图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进行GPS-E级控制测量,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成果,经过计算机及测图软件处理形成数字化地形图及有关数据。质量完全满足矿区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平面控制测量应按分级布网原则分CP0、CPⅠ、CPⅡ、CPⅢ四级布设。CP0控制网应以WGS-84坐标系ITRF2000国际地球参考框架或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作为坐标基准,CPⅠ控制网应附合到CP0上,CPⅡ控制网应附合到CPⅠ上,CPⅢ控制网应附合到CPⅠ或CPⅡ上,并采用固定数据平差,本文对四级布设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刘沛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8):149-150
以湖北省京山县城区四等GPS控制网为例,从GPS控制网的布设、控制基准的确立、外业观测过程、数据处理、数据检测等几个方面论述了GPS控制网在城市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如何建立城市独立坐标系以及独立坐标系与1954年北京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5,(19)
煤矿测量是一项复杂而又巨大的测绘工程,其中测绘人员的专业素养、测绘技术以及测绘矿区的实际情况均会影响测量水平。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煤矿测绘业也正在发生变化,以往传统老旧的测绘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煤矿测量的要求,新型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给煤矿测量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测绘新技术在煤矿测量中的具体运用,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了GSP技术在煤矿勘探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矿勘探工作中使用GSP技术进行平面控制测量的应用现状及GPS技术应用的优越性所在,并以GPS技术在某矿区的实际应用为例,详细探讨了其在煤矿勘探平面控制测量工作中具体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石首市城区及各乡镇分级布设GPS测量控制网,采用GPS静态作业方法,获得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的控制点坐标,建立了石首市境内2000国家大地坐标和1985国家高程测绘框架,为石首市今后开展各类测绘项目及其数据提供了统一测绘基准。  相似文献   

10.
根据鹤岗市C级GPS网中重合鹤岗矿区坐标系下的6个三角点成果,采用三、七参数转换模型,完成了鹤岗矿区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转换参数的计算与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11.
龙海燕 《科技风》2014,(7):137-137
本文主要阐述当前国内煤矿勘探等工作中应用GPS技术测量平面控制的基本现状以及这项技术的相关特点、优势,同时通过GPS技术在某矿区的具体应用情况,深入探究GPS技术在煤矿勘探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总结RTK在公路测量的应用。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RTK系统由GPS接收设备、无线电通讯设备、电子手薄及配套设备组成,要把这些设备分成基准站和流动站。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目前RTK技术在测量中主要应用于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放样测量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波遥感技术,具有高精度地监测地表微小变形的能力,已经成为矿区地表沉陷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以陕西彬长矿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期SAR影像数据,应用D-InSAR技术方法开展地表沉陷监测实验,并结合矿区的实际情况,对矿区下沉等值线图进行简要分析。实验发现3种矿区工作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陷变形,其中沉降量最大值出现在亭南煤矿304工作面内,达到17.5 cm.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可以反映出矿区沉陷位置和下沉程度,展示出D-InSAR技术在黄土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方面具有良好实用性和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显德汪煤矿进入二水平深部开采后地应力显著增大,矿压显现剧烈。通过应力解除法对该矿1291工作面进行地应力测量,确定了区域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分析了地应力分布规律和特点。测试结果为矿区内巷道设计、开拓、支护提供科学依据,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查明煤矿矿区内煤层赋存形态及地质构造现象,为煤矿生产、安全提供地质保障,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勘探区内地质情况进行控制,为开采设计及生产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飞行试验中机载卫星通信伺服天线指向指标无法量化考核问题,本文首先对伺服天线跟踪机理进行阐述,进而通过三次坐标系转换和不同象限内方位角的区别计算,形成可工程应用的伺服天线指向基准算法,该算法适用于任意动基座平台伺服天线指向的基准算法,具有应用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矿山测量工作的开展会受到技术的限制,难以获取精准、有效的测量数据。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稳步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次以GPS-RTK技术为例,分析该项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具体应用。值得注意的是,GPS-RTK技术即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Real-time kinematic)技术,突破了传统测绘的光学通视要求,通过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设立,能够实现动态地标物的精准定位,具有操作简便、定位精准、数据处理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矿山测量等测绘领域。现阶段,在矿山测量中,GPS-RTK技术主要用于放样工作、土方工程量验收测量、矿区地面形变测量等项目中,大大提升了矿山测量工作效率,为矿区生产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有效保障了矿区作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工程常用的坐标系都是将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坐标系分开来进行定义,因为高程的基准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无法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而GPS是基准空间直角坐标系来定义坐标基准的,而空间直角坐标能转换成大地坐标,这样GPS就能测定出经纬度大地坐标和大地高,而大地高只有数学意义,没有物理意义,所以需要将大地高转换成水准高程。  相似文献   

19.
大众煤矿矿区属丘陵地形,地层相对稳定,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其中二1煤层发育稳定,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平均煤厚4.45m。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具波状起伏的单斜构造。通过对大众煤矿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层、构造、陷落柱、岩浆岩等进行分析,评价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并对今后生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煤矿煤场的存煤量和测量计算不规则土方的体积,提出一种实用便捷的免棱镜全站仪和CASS软件组成的盘煤方案,给出了盘煤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详细给出了煤矿矸石山(不规则土方)的数据采集方法,建立不规则体积观测网和空间坐标系,三维建模的实现方法,计算体积的DTM计算法,实现了盘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