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鲁迅的作品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他的小说 ,往往寥寥数语 ,画龙点睛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而且能用确切的、恰如其分的词语表达出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他又将语言具象化 ,显示出高度的生动性。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小说 ,篇篇都反映了上述特点。契诃夫曾说过 :“简练是天才的姐妹。”我们在多次阅读鲁迅的小说之后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特点 ,鲁迅小说的语言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 ,句中无余字 ,篇中有余味 ,善于少中见多 ,以少胜多。他善于简短地、明了地、朴素地把思想形象化 ,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与鲁迅的小说在总体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作品中的表现首先就在于他们都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与普通的人物事件为主要题材,从平凡的“现实”中去反映生活的本质。在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画廊中,“小人物”的形象是颇为重要的一部分。曾经有人在评论鲁迅时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鲁迅《祝福》等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解读存在片面性、单一化的倾向。从文本中关于“忘却”等词的分析来看,作品中的“我”体现了作者作为思想启蒙者的心理复杂性和自我反思;运用生存哲学的理论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存在着“生存悖论”,进一步反映出鲁迅对“人的生存”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解析鲁迅小说中国的“吃”,并探究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蕴:鲁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契诃夫在《变色龙》中讽刺的不仅仅是奥楚蔑洛 夫,还应包括赫留金及那些“哈哈大笑”的围观者。赫留金是众 多小市民中的普通一员,透过对他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契诃夫小说对普通市民阶层奴性心理的剖析。这更拓宽了小 说的思想内涵,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无论小说还是戏剧,作为文学体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在反映社会人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均有各自的特性和优势;同时,它们又是相互渗透与变异的,其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可以彼此互用,形成奇妙的“边缘效应”。契诃夫和沙汀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正是创造性地引入了适当的戏剧因素,从而更好地完成了主题思想表达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契诃夫小说中的这种戏剧因素,早已有人注意到了。苏联评论家叶尔米洛夫在解释契诃夫何以会在小型短篇这种“极度压缩的形式里传达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表现人物的性格”时即已指出,“毫无疑问,在小说家的契诃夫的艺术里浸透着剧作家的契诃夫的创作风  相似文献   

7.
鲁迅晚年曾说:“我是散文式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则称契诃夫为“散文中的普希金”。而鲁迅与契诃夫都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们的小说,据笔者悉心考察,发现采用的是同一种艺术结构方式——富有诗意的散文化结构。海水里的冰山: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海明威曾经把文学创作比作在大海里构造冰山的运动,真正艺术的文学作品,犹如在海水中能够矗立不摧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却藏在海里”。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9.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一段,由这四个字组成的短句独立成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发人深省。我们知道,《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极度忧愤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那么鲁迅先生发出的"救救孩子"这一声沉痛的呐喊,与《风筝》这篇散文中贯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之所以有“中国的契河夫”之称,而鲁迅先生自己却并未接受(《鲁迅书信集》下卷第865页),原因何在?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直接比拟仅仅是以文学创作,尤其是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艺术方面的相同与相似为依据的,而从总体上看,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实为契诃夫  相似文献   

11.
1 在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丰富的文学主题中,改造农民灵魂的主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引人注目的主题。表达这一主题的艺术实践,是本世纪初年风靡中国思想界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这是先觉的志士仁人为重建民族文化心理、重塑民族文化人格的一次伟大而又艰难的跋涉。正是这一主题,划开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与近代、尤其是古代的乡土文学的层次。现代乡土小说这种理性批判精神,使其远远超出了古典文学或“唯农最苦”或“田园怡乐”一类表层的暴露、歌吟层次,在对农民灵魂的拷问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层而。在高张“科学”“民主”大旗的“五四”启蒙运动中,以鲁迅为旗手的“五四”先行者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 他们小说之相似,首先,在题材上都表现出对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鸣。 读契诃夫的小说你会马上发觉小说中所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都是几乎“无事”的悲剧,他曾有篇小说的名字就叫《没意思的故事》。而且在他小说里发生的事都是那个时代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街上天天发生的,里面的人物可能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或者就是你自己。如《哀  相似文献   

13.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指出:“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不仅小说,鲁迅的杂文、散文乃至诗歌都以新颖独创的民族形式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仅此一端,就足以使鲁迅跻入杰出的民族作家之林,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第二,《红高粱家族》明显地反映了由“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过渡;第三,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代表作的《丰乳肥臀》,体现了这类叙事的各种典范的特点与成就;第四,《檀香刑》又重现了鲁迅式的“血的历史”的主题,具有文化反思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而又可以看成是“重返历史主义”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是爱恨交织的一生。他痛心于国人的“瞒和骗”,批判他们麻木地追求“圆满”;但同时,他深爱着我们这个民族,他不愿看到国人悲苦的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灰暗。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时使用“曲笔”去添加“圆满”。鲁迅对待“圆满”的矛盾心态,形成了他部分小说与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杨莉  随桂月 《天中学刊》2001,16(4):50-53
废明小说创伤的人物、艺术特色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尤其是其笔下“小人物”的塑造更是和契诃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二人都通过对乡村、城镇大量平凡小事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的批“小人物”形象,鞭挞了俄罗斯民族和我们民族中虚伪、敷衍、自私的习惯惰力,以寄托内心的深切悲哀。  相似文献   

18.
1922年,赵景深先生翻译了契诃夫的小说《樊凯》(通泽《万卡》),他把“银河”(Milky Way)译成了“牛奶路”,遭到了鲁迅先生的嘲笑。鲁迅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三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 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和行动为主体;“展示”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直观性”距离;集中与稳定的故事时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作用于小说,使契诃夫短篇小说具有了“戏剧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是民族文学的瑰宝,它是中国的传统与现实激发出来的产物。探讨鲁迅小说的民族性建构,对于思考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如何使我们的文学创作具有生命力有着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