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为“婆婆”者,往往是业务上的行家里手。比起有些部门来,新闻圈里这种好传统,尤为突出。唯其是行家,故在指挥“媳妇”时有发言权,有威望,腰板硬;唯其是行家,故在指挥时也易察觉有的“媳妇”不那么得心应手,不如自己动手干。长此不改这个事必躬亲的习惯,种种矛盾便尖锐起来,就应了俗话所说的“吃力不讨好”。所以,这一篇想扯几句——  相似文献   

2.
对旅游者而言,有个好向导,你才能步步不虚渐入佳景,并在观赏风光文物的同时,了解诸多神奇的传说和自然知识,既饱眼福,又幸富头脑。对于初涉新闻写作领域的同志来说,也需要有个好向导领路才好。初学写作的人,大都这也想写,那也想写,写稿选不准素材,老想一曰吃个胖子,结果,费劲不小,弯路不少。此时,就十分需要有人指点他们,怎样写才能收效更好,不走弯路。如有的同志单凭兴趣和爱好写作,不结合工作实际,这就需要有人指点和引导他们深入实际,认识生活,增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鉴赏能力;有的同志感到稿难写、报准上,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现场调度指挥平台里,直观地显示线索、人员、设备、场地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地图方式展示各资源的相对关系,方便进行调度和规划线路,高效的指挥中心与现场的互动,提高效率,军事化指挥调度。  相似文献   

6.
有些人在采访之后觉得素材和主题好,也记了不少材料,或者装了一脑子情况,可是要动笔写时又不知写啥好,不知从哪里落笔。也有的人把初稿写完了,怎么看都不如意,改了一遍又一遍。还有人写成的稿件,虽有新意,材料也生动,但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一般化。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动笔之前没有确定好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事农业报道20多年,常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稿子已发表好多年了,竟然还有人记着.这说明,凡是写得好的农业报道,肯定有出彩的地方,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蕴藏于我国传世典籍中的古籍纸背文献,是近年来的新兴学术热点,众多珍贵的历史档案得以公之于世为学人所用.无锡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诸史会编大全》纸背保存了大量明嘉靖年间南京城市管理相关的公文档案原件,反映了五城兵马指挥司、总甲、余丁等不同官吏人员在南京城市管理中的具体职能,披露了明代五城兵马指挥司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细节,为...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一个人的一生中,36岁是道坎,有的人迈这道坎的时候迈得特别顺,运气好得不得了,而有人的运气特别遭,简直是遭透了,还有人甚至跨不过这道坎,像拜伦和雪莱就是在36岁时一命呜呼。今年36岁的吴淡如属于运气好得不得了的那一类,在36岁上已连续5年获金石堂最畅销女作家第一名,8月1日起加盟中广流行网主持上午九时的《好时光》节目,她与帅哥谢震武联袂主  相似文献   

10.
正明代的军事指挥体制,学界称其"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或"以文统武",对于这一体制的利弊,学界也有较为客观的评价(1)。在这一体制中,地方督抚作为文职重臣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总督,不仅设有标兵隶其麾下,而且拥有指挥、调度辖区内军队的权力。但是对于总督如何发挥军事权力以及如何指挥、调度军队却未见有详细论述。本文选取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军队攻入山西这一事件,重点探讨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宣大总督如何应对突发的军事危机,以分析这一军  相似文献   

11.
报刊上的新闻稿件,为什么有的生动、吸引人,读者很爱看;而有的写得平平淡淡、不吸引人,甚至单调、呆板、枯燥,读来真让人头疼?吸引读者的精品、好稿,为什么可读性强?因为文章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有声有色,而且通俗、有趣;写得活泼,有现场感,让读者好像身临其境一样;文风好,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给人以知识。  相似文献   

12.
关于沈颢的传说很多,有好的有坏的。有的人说他有本事,能聚拢一班报业精英;有的人说他仗着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财大气粗,四处网罗人才。有的人说他知人善任,管理有方;有的人说他心狠手辣,把大批的人往外赶。有的人说他会享受生  相似文献   

13.
时下,倡导采写短新闻,特别是现场短新闻已蔚然成风,这对新闻改革和改进文风确有好处,随之带来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短新闻中能不能和要不要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主张“能”和“要”的人为数不少,他们的根据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持相反看法的也有人在。有人认为,既然是短新闻,短小、精悍,就不必面面俱到,使用背景材料,会把新闻拉长;也有人认为,三五百字的短新闻,篇幅小,容量有限,只要把新闻主体事实写清楚就行,有的人为了赶时效,来不及收集和使用背景材料就仓促成篇。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一词有两种含义。在古代常见的一种含义是指相知、相识的人。这在上古的书籍中已有记载。如《管子·人国》:“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但现代更多的是用的知识的另一种含义,即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们爱写稿的人,常把写好的稿件相互交换阅读,发现有的稿件错字多,语法不通,尤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不知所云。其实,这些稿件只要认真推敲、多修改几遍是完全可以校正的。对此,有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有啥关系,反正编辑会修改的。”若问,为啥要把新闻稿写得如此烦琐冗长,回答是:“多提供些材料有啥不好,反正让编辑去删削好了。”  相似文献   

16.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上有个命题,叫"内容决定形式";新闻学上也相应地有个命题,叫"采访决定写作"。良好的采访作风,决定了良好的报道文风。没有好的作风,就没有好的文风;没有好的文风,就没有好的作品。有人曾对一段时期出现的稿件错误作调查分析,发现错误多出于这几种情况:一是记者只根据第二手材料写稿,对第二手材料又不进行严格的核实;二是  相似文献   

18.
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成功的人士各有各的成功。有的人靠奋斗成功.有的人靠天才成功。有的人靠机遇成功。有的人靠节俭成功,有的人靠父母成功。有的人靠亲友成功。有的人靠知识成功,有的人靠姿色成功;  相似文献   

19.
人常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才能把报道写好。从另一方面看,有“米”则应巧为“炊”。这是说在掌握了素材之后,还应当讲究写作章法和技巧,力求把稿子写好。在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年轻记者(或通讯员)好不容易抓到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却不知怎样选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表达;有的手头虽然掌握了好线索,却不注意往深处挖,开掘不出新  相似文献   

20.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现代中国人很熟悉的话。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有了大学文凭,特别是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就一定是大能人了。 我当了一辈子记者,教九流接触得可谓多也!深感没有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当然不会有智慧。但有了那些知识,也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无论干哪一行,要有创造,要有突破,就必须有智慧。否则就只会重复旧知识、旧经验。为什么有的大知识分子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呢?为什么有的人讲起话来广征博引,一到实际矛盾面前就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