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优化"美读诗歌"的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精心优化"悟"的环节,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从写作技巧、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方面品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目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太多、太琐碎,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题目、联结点、特色和留白等,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主问题",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筑"本色语文"阅读教学提倡:紧扣文本,品词析句,感悟想象,挖掘文本内涵;突出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增强语感;迁移训练,加强言语积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要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际和教育经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反思,寻找促进学生发展,再现语文本色的教学行为,从而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4.
潘桂飞 《考试周刊》2011,(39):51-52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换词品析、省词品析、添词品析和换位品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感悟文本,培养出良好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做好品词析句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去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作者遣词用句的绝妙之处,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从而真正"品"出语文课的味道。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裁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  相似文献   

6.
"说理性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言、领悟道理、开启心智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性特点,并且按照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在引导学生辨析事理的同时,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感悟,实现会文与悟道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在阅读教学中,专家们常常提到"三品"教学,即品词、品句、品读.其中的"品词"就放在首位,可见阅读教学中品词教学的重要性. 但凡语文教师都知道,细致到位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强化语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情感.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某一教学特色,忽略了品词教学,这是得不偿失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我们不愿意听到变了"味"的语文课.有效的品词教学应成为滋养学生心智的一泓清泉,润泽学生的阅读历程.请看下面的品词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的实质还是在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应该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学科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从感悟语文的美中启迪思想、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必备的语文素养。"其实,学好语文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基,也是学生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词析句、感悟文本、体验情感,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一、让学生品词析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目前,有些老师为了"抢"时间,学生还未读完课文,他们就"十万火急"地开始帮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并能感悟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父爱的严厉与深沉,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小提问"中有"大学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激趣、导学与梳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普遍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怎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已成为目前所关注的热点.我在八、九年级做了问卷调查,发现问题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在品词析句教学中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把握时代背景、创设教学情境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过去人们把学校称为"学堂",学堂可理解为学习的场所.从这点上来看,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而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应是主人.因此,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做到"三不讲":过于简单的且学生能通过看书自学掌握的内容不讲;应该让学生操作实践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讲;能让学生讲的内容教师不讲.  相似文献   

15.
语感培养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内外阅读积累语感,通过比较、想象等方法品味文字,感悟语言,在模仿和创造中进行迁移,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若能把握住积累、品析、迁移这三个要素,就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08,(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大阅读"教学,不但能有效培养、加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且能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的人生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胸怀,加速促进学生"学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目标】1.通过总分式概括,了解小说内容;通过多角度揣摩,品析欣赏语言;通过分层次表述,感受评说人物。板块推进,用"课文"教"语文"。2.抓住对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品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小说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对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熏陶情感。【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8.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促使学生把全部心智投入其中,可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情感因素,引导通过语言情境的想象和感受、语言能力形成的同时,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为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参与,尽量地将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揣摩.  相似文献   

19.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20.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2,(12):36-37
<正>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