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心雕龙》一书体大思精,自古及今很多人称之"文章作法"大典,影响深远。刘勰知识积累丰富,频繁征引前人,其中汉代扬雄称引次数较多,显示了作者对扬雄的认可和推崇。本文立足于此,从义理与文辞、辨体与得体、模拟与内化的典范性三个角度解析《文心雕龙》称引扬雄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的扬雄主要有两种形象,一为献赋入仕的宫廷侍从,一为闭屋著述的草《玄》者。扬雄献赋本为讽谏,但因“劝百讽一”的矛盾,其讽喻之义往往淹没在华丽的形式中,所以唐诗称引其献赋时,多与入仕或宫廷侍从相联系,而较少注意其讽谏,称引草《玄》事时则看到了扬雄的不得已与高尚的人格。对扬雄的吟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出与处的思考,献赋入仕是他们用世思想的反映,而白首草《玄》则是他们对人格的追求,是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份固守。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杜甫在文中提到扬雄、枚皋,说自己的辞赋水平赶得上他们。但明清以来,人们却普遍用"沉郁顿  相似文献   

4.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乾元二年(757年)安史之乱爆发两年之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其中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是当时的代表之作,这首诗通过眺望安史之乱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伤世、思念家乡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和平、安定社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正一、忧患意识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  相似文献   

6.
杜甫现存32首哀悼诗均为交际应酬类哀悼诗,哀悼对象大多为建有大功的重相名臣和卓有建树的诗人、画家。其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史实,抒发了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炽热情感。在艺术上,以体裁较多、在五古上有重大突破为最大成绩,且多用肯定性、赞扬性典故和死亡哀悼性典故。杜甫是中国哀悼诗史上的一流作家。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杜甫的诗作时,我们总喜欢引用郭沫若先生题写在成都草堂的一副对联,联云:"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其中"疮痍"一词的理解,大多参照词典上的解释:创伤,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联系当时安史之乱的祸害,这样的理解似乎也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诗文,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2.自主探究,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3.拓展阅读,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对比阅读杜甫的诗作,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  相似文献   

9.
《鬼谷子》在《汉书·艺文志》中未见著录,因此长期被认为是一部伪书。但近年大量简帛佚籍的出土,说明《汉志》所录并非当时旧籍的全部。从汉儒称引《鬼谷子》文句看,它应是一部先秦旧书。书中谴词造句常取古义、多用韵语的特点,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文体风格,从一个侧面说明《鬼谷子》的作者不是东汉或六朝的好事者,而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先生。  相似文献   

10.
"沉郁顿挫"被认为是杜诗的基本风格,然对其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实则是杜甫自夸其赋:"沉郁"意为"精微深奥、知识广博","顿挫"意为"雄壮豪放"。司马相如、扬雄之汉大赋即具此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康熙间刘廷现的《在园杂志》共四卷,在清代浩瀚的笔记类著述林海中,它的躯干是比较瘦小的。与并世王渔洋的《居易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作比,稍逊其盛名;与后出的如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等比,也影响面窄。因而它刊版二百五十余年以来,翻印者殊寥寥,知者不多。但近今颇多有人称引,是因为它曾提供过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的研究史料(可惜这称引常常是由别人的著作中转录)。正如孔尚任在该书序文中所说,《在园杂志》"或纪官制,或载人物,或训雅释疑,或考古博物,即《夷坚》、《诺》幻诞诙谐之事,莫不游衍笔端"。它…  相似文献   

12.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歌往往可以在诗歌的字面涵义之下,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他的诗作表面上仅是诗酒风流文人生活情趣的表达,但结合古代典籍中相关的民俗知识,诗文所要传递的寓意超出单纯的字面含义,渗透着作者的忧患意识——安史之乱到来之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5.
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战事诗扩大了边塞、战争的题材范围,全面反映战争.不仅表现对战争的态度、性质评价,还表现战争对唐朝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周边关系、以及对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持久的破坏与影响.杜甫的战事诗实录了战争、战乱的许多重要事件,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这场长期的战争、战乱历史.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19.
一,立足整体.解读文本 杜甫的诗作大多深沉、悲壮,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属例外。资料显示,杜甫生于盛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带口流落于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使之饱尝战乱之苦:安史之乱八年后,漂泊无依的生活在官军平息叛乱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予也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到这些,诗人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快诗”。诗句明白易懂,但又自然流露着浑厚、强烈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强迫郑虔任伪职,郑求为摄市令,秘密为肃宗搜集传送洛阳叛军情报,后得间逃至长安,肃宗收复长安后,给郑虔定次三等罪,远贬台州,杜甫深为郑虔抱不平,为之辩护,杜甫的辩护是公正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