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郊区弗格森镇(Ferguson)再次因为黑人青年布朗事件引发动荡不安,进而演变成全美连续多日的示威骚乱。事件缘起2014年8月9日,白人警察威尔逊(Darren Wilson)开枪打死了18岁黑人青年布朗(Michael Brown),当时就在当地引起骚乱。此后一连数月,警察滥权与种族歧视的争议不断。11月23日,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县大陪审团做出决定:不对威尔逊作刑事检控。旋即在纽约、华盛顿等各个大城市引  相似文献   

2.
8 月14 日,美国纽约,民众参加游行抗议非裔青年布朗遭警察枪杀。图/cfp没人确知那天那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和大部分此类事件一样,种种凌厉狰狞匪夷所思的细节在发生时就已经结束了。事后的还原总显得支离破碎,目击证人有限,说法又互相矛盾,当事人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已经无法开口。他死了。关于8月9日发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郡小城弗格森的这桩杀人事件,我们目前知道的只有这些:那天12点01分,18岁的黑人少年麦克·布朗和他的朋友在马路上游荡,迎面遇上开着警车执勤的白人警察戴伦·威尔森,双方发生争执,威尔森开了枪。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14,(47):12-12
美网密苏里州弗格森镇和纽约最近曝出的两起警察暴力事件,引发了全美各地的抗议。这些暴力事件也折射出了美国司法系统过度使用暴力的问题。据统计,美国1%的成年人口和入狱服刑,这一数字是发达国家平均值的5倍多,不少州的刑事罪量刑过重,而警察的军事化武装程度和武装特警的出动次数也在不断攀高。  相似文献   

4.
2014年8月9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弗格森镇,18岁的美国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在未携带武器的情况下,被当地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射杀。从枪击案发生之后,到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大陪审团对此进行宣判,3个多月的时间里,弗格森枪击案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讨论,美国媒体也对之进行了持续的报道与关注。数据新闻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从不同  相似文献   

5.
新闻事件一:2011年8月4日,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29岁的黑人MarkDuggan被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与此同时,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和新兴的"黑莓通信"手机大量传播谣言,宣泄不满情绪,燃烧了民众的愤怒。从8月6日至8月9日,骚乱由伦敦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等英格兰地区的大城市,结果  相似文献   

6.
法国学生反对新劳工法的抗议浪潮蔓延全国,2006年3月16日各地有数十万人上街示威,并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18日法国民众对(首次雇用合约)的不满越演越烈,工会与学生在全国150多处号召150万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撤回此法;群集35万人的巴黎示威场面最为火爆,愤怒的群众朝警方丢掷石块,推倒与纵火焚烧车辆,双方爆发激烈的肢体冲突。28日法国和英国不约而同地举行了大罢工,公共服务大受影响。法国工会领袖称有300万人上街游行,抗议政府针对青年劳工而颁布的(首次雇用合约)。4月10日法国政府决定用“帮助困难青年就业机制”取代备受争议…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琼山市前副市长吴大钦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样的事实了:自他被枪杀以后,“官官相杀”的“黑色恐怖”便愈演愈烈。1995年8月16日,海南省琼山市副市长吴正养为除掉“政敌”,伙同教育局长吴礼川,雇请杀手枪杀了即将取代自己的吴大钦。吴大钦被杀,成为近年来“官官相杀”事件中较早的一例,震惊全国。此后,类似事件不绝于耳,仅今年以来见诸报端、影响巨大的案件就有6起。至于没有公布的案件有多少,不得而知。今年4月,媒体披露,“官官相杀”案又向新记录冲刺。报载,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浦强险些被杀。去年3月14日下午,  相似文献   

8.
亦杰 《今传媒》2005,(6):58
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的新闻及其评论在媒体铺天盖地,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理性思考,也有偏颇言辞。对事件本身我无意饶舌,我想说的是这种“个案”值不值得媒体如此关注?我的发问不是空穴来见,是缘于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一警官说:“这是个人行为,不值得媒体如此关注。”公安  相似文献   

9.
谁喷谁呀     
徐斌 《新闻实践》2013,(3):F0003-F0003
去年底,新华社评出了2012年度国际照片,它们都是从新华社2012年播发的自采国际新闻照片中选出的,报道的触角伸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几乎所有热点地区和热点事件。浏览这组照片,发现一个现象相当有趣:同在重大和突发新闻类三等奖里,有两张照片那么相似、又那么相反。一张是《欧洲奶农举行大规模示威》(见附图一),另一张是《对峙》(见附图二)。图一是比利时奶农向警察喷射牛奶,抗议牛奶价格过低;图二是智利警察向抗议者喷水。同样是喷,一个是民众喷警察,另一个是警察喷民众。  相似文献   

10.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掀起了抗议浪潮。一向以客观公正自居的美国媒体对这两个事件是如何报道的呢?笔者对5月8日至5月15日一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CNN、ABC等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媒体———民意塑造者对该事件的立场和观点。一、美国媒体报道的几个聚焦点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各地的抗议浪潮,都进行了集中报道。通过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这次似乎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8,(7):12-12
1947年2月28日发生在台湾的“二二八事件”是近代史上沉重的一页。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缉私人员和警察执行公务失当。1947年2月27日,“台北专卖局”查走私烟时打伤一名女烟犯,并打死一名围观群众,导致次日台北市民罢工罢市,请愿示威。请愿群众遭到宪兵枪击,当场死3人,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21日,广东汕尾乌坎因征地赔偿、村委财务、村干部换届等问题引发村民上访,爆发广受中外媒体关注的乌坎事件。最后,广东省委工作组派驻乌坎,提出“民意为重、群众为先、以人为本、阳光透明、法律唯上”五个原则,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2011年12月20日,广东汕头海门群众因担心动工的华电集团发电厂对环境造成污染,自发到镇政府办公大楼集会,并堵塞深汕高速公路海门段以示抗议。海门事件发生后,汕头市立即做出反应,表示重视海门群众的诉求,决定暂停相关项目,事件最终得到平息。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四周年纪念日,从16日晚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中的一场反战集会开始,全美乃至全球大规模反战抗议活动就拉开了序幕。国际媒体对这次反战行动作了舆论配合。从20日当天的报纸版式上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编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儿童形象作为寄托媒体反战主题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杨兼 《青年记者》2017,(4):52-53
2016年12月16日,针对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镇中学营养餐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展开了暗访调查.其间在被学校老师质疑后,与兴十四镇派出所警察产生了冲突.这场始于教育圈的事件经历了媒体圈、警察圈、法律圈的几次腾挪转移后,事件细节、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执法规范等问题先后进入舆论场,舆情回落后,却并没有以回归营养餐而终.无论是媒体还是警察,都在舆论中“旧伤添新伤”.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失败后重返上海 1925年春天,刘少奇从湖南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 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为了镇压工人的罢工斗争,枪杀了中国工人顾正红,激起上海工人极大的愤怒.中共中央决定在学生和工人中发动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为了领导好这场运动,决定派中共上海领导人李立三筹建上海总工会,刚刚成立的全国总工会也委托副委员长刘少奇赶到上海建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5月30日,英租界向南京路上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开枪,上海爆发了20余万工人罢工的大规模反帝运动,即"五卅运动".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出访法国,在议会发表演讲时,有议员宣布抵制,还有议员戴着面罩站在议会厅里,抗议中国“没有自由”,同时在街上也有“抗议队伍”。而当30万法国人在香榭丽舍大街观赏中国新春大游行时,一旁的街道上有650人示威。……你以为这是海外传媒的报道吗?何曾看见或听到过这样的信息出自我们的主流媒体?而就是这些信息,  相似文献   

17.
1919年5月4日,因中国山东原属德国的势力范围被巴黎和会划给日本,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活动全面失败,北京学生开展了一场抗议示威的爱国救亡运动,史称五四运动学.学生们罢课、上街游行、集会、示威,迅速获得了北京其他市民阶层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五四运动很快变成震惊北洋政府的全国性大规模爱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退出巴黎和会,拒绝在《凡尔赛条约》 上签字.  相似文献   

18.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1,(39):10-10
沉默大多数的回归 所有这一切从加拿大开始。温哥华一家杂志的编辑呼吁9月17日在纽约下曼哈顿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商业机构精英手中过于强大的权力。然而,这场华尔街小示威却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全国现象。示威者们的就业需求、公正税收和商业机构监管等诉求能否改变美国政治?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1月13日.天津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大案:一名叫施剑翘的奇女子为报杀父之仇.枪杀了有名的北洋军阀之一孙传芳。这件复仇案在当时朝野影响的广泛性.在民国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时代,是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也是容易产生关联效应、导致危机事件频发的时代,此时的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成为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国家的一种软力量。危机事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机遇。在危机事件的潜在期,如果媒体能够及时发现其端倪并向国家传递其潜在的相关信息,就可能会防范危机事件的爆发。但是,如果媒体的报道偏离了事物本质,也很容易使危机事件的负面效应夸大。因此,作为媒体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