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媒体这样实现增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媒介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市场成熟程度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2005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美国媒介市场经历了深刻的流变。2006年美国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如何获得增值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世界同行的关注。本立足于媒体增值,挑选不同风格的美国大媒体进行研究,探求它们不同的增值方法。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第一个个人性质的美国购房团预定在明年1月15日出发,计划对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断供房进行抄底。到11月底已有32人报名,其中60%左右是房地产业内人士,半数人是为了子女留学而买房。  相似文献   

3.
  宋丹摘 《出版参考》2009,(2):31-32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相似文献   

4.
名刊要一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0,(33):10-10
对买房的反思 很多代美国人都认为拥有住房是一件值得夸耀的成就。但正是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引发了本次金融危机。而且,美国人还忽略了购买住房引发的长期影响:蜂拥购房会掏空城市,加剧美国电力和石油的消耗,还会让人们不经意间沉醉于房产财富的自我麻醉之中。该是反思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26日,在深圳房价飙升的背景下,邹涛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他发起了3年不买房运动,并喊出口号: "房价一日不调到合理的价位,一日不买房."网络上一片轰动,当时不少人投了他的赞成票.然而3年不到,2008年7月,邹涛在深圳推出了万人住房团购平台,想以组织团购住房的方式迫使开发商作出价格让步.  相似文献   

6.
徐阳 《大观周刊》2012,(19):92-92
在近年来一股买房热席卷了全中国。农村人使劲挣钱是为了盖房子,而城里人使劲挣钱还是为了买房子。眼看着房价节节攀升,但是国人买房的热情仍然不减,甚至已经把置业的地域延伸到了国外。据统计调查,中国城镇居民自由住房率高达87.8%,远远超出西欧等发达国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人在房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仍然热衷于买房子呢?本文将从经济层面,心理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王者之争,风云激荡。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讲,称美国仍可维持一百年霸权。而前不久,世行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自世界步入近代和现代以来,曾经诞生的世界性霸主有西班牙、英国、美国。而此前两大霸主,都已经日落西山,其衰亡历史,很容易使人联系到目前的美国,于是,华尔街危机稍起,美国衰落论便甚嚣尘上。未来的美国,是逐步衰落,还是走出困境,仍然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能否取代美国?  相似文献   

8.
陈凯  史周宾 《传媒》2007,(7):67-70
1994年,一批敢于创新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世界上第一批传媒网站,当时内容基本是纸媒体的翻版.经过十多年累积性发展,报纸网站大多成为区域市场中领先的新闻网站,美国报纸协会2006年10月发布报告指出,在美国各大报发行明显下降的大背景下,2006年上半年,每月访问报纸网站用户达到5550万人,高出2005年的4220万人,上网浏览报纸网站的读者人数平均增长了31%.  相似文献   

9.
据尼尔森公司的最新报道,美国人在2006~2007电视年(2006年9月18日至2007年9月3日)的收视时间仍维持上年的创纪录水平。报告称,2006-2007电视年期间,有一台电视机的家庭平均总的收视时间为每天8小时14分,和上一年持平。个人每天收看电视时间的平均数较上一年减少1分钟,为4小时34分。拥有数字视频录像机的家庭数量在过去几年稳步增长。现在尼尔森全国收视测量仪样本中保持20.5%的比例,2007年5月为17.2%。2006年1月尼尔森开始将数字视频录像机家庭包括在它的统计样本中。数字视频录像机的渗透力估计为8%的家庭。显然电视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买房,还是不买房”成为岁末众多中国人的哈姆雷特式自诘。“奥运大限”的传闻,宏观调控的兑现,甚至结婚率的未来下降趋势,都成为影响这一答案的扰动函数,然而谁又能猜到那个真正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11.
在刚刚公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中国人才现状的统计数据让人忧心: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仅相当于美国的48%,相当于日本的62%和德国的75%,总体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报纸销量持续下滑,唱衰纸媒之声不绝于耳。2011年美国有151家日报关闭,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日报出版总数的10%。国内纸媒似乎也迎来了停刊潮,2013年12月23日《新闻晚报》的停刊更是让不少纸媒人唏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无论美国还是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都在积极探索模式创新。众筹新闻在国内能否实现从星火到燎原的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哈里斯互动》(Harris Interactive)【2006年3月15日报道】调查显示,10个美国成年人中有7个每周至少收看数次由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新闻,只有2/5的成年人经常收听卫星广播节目或阅读全国性报纸。尽管广播电视新闻似乎仍是最受欢迎的媒体,但有64%的成年人每周数次或每天上网获取新闻,63%的人阅读当地日报,54%的人收听新闻广播,37%的人收听谈话类广播,19%的人收听卫星广播,18%的人阅读全国性报纸。59岁及以上年龄组最有可能依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至少8/10的人每周数次或每天收听当地广播新闻(88%),看有线电视新闻(88%),或读当地日报(80%)。40…  相似文献   

14.
刘宇 《报林求索》2012,(1):92-92
<正>出生于1984年的徐磊这两年过的很不幸福。用同事的话来说,他都快变成"祥林嫂"了。2008年徐磊参加工作,2009年,相恋多年的女友逼着他买房。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北京西三环著名的茶叶一条街马连道买下了一间60多平的二手房,17000元每平米。尽管用光了父母的积蓄,但徐磊还是沉浸在小小幸福里,因为终于可以结婚了。就在此时,徐磊女朋友抛弃了他。原因很简单,工作外  相似文献   

15.
王丹丹 《大观周刊》2006,(29):22-24
不无夸张地说,买房就好比泡功夫茶,都说习惯喝功夫茶的人会嫌其他茶不够滋味,同样,想要拥有一套自己房子的80年代人,无沦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亦或超现实主义者。总之都不会满足予狙房。然而,买房和泡功夫茶一样,是需要一定功力和功夫的,或许我们与各位高手一同演绎完这功夫茶的8道工序。喝完这一杯小小的功夫茶之后,80年代的你能悟出一点买房的道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一)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6月30日,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仅次于美国,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400万人。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及最为发达的国家.在美国,网络新闻的重要性已经仅次于电视.美国报纸协会2006年10月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各大报读者数下降,但2006年上半年,上网浏览报纸网站的读者人数平均增长了31%.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世界上杂志业最发达的市场。根据美国发行稽核局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美国杂志总发行量为3.69亿份,86%的杂志是通过订阅发行的。从2006年全年发行收入来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媒介社会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媒介的社会影响及其作用而言,美国是典型的媒介社会。在美国,五家最大的报纸拥有的日发行量超过了600万份,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周阅读11.6份不同的报刊,95%的美国人在驾车途中要听广播。美国98%的家庭有电视机。这些反映了媒介社会的典型现象,是数字化现实。与此同时,在文化或社会学视野的传媒社会中,大众传媒常被指责为是导致注意力下降,增加街头犯罪,丧失思考能力的祸根。在媒介社会,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不论持何种看法,很多学者都认同媒介对人的行为和观念有潜在的影响,都同意多年来媒介内容已发生变化(而对个体的媒介消费者,尤其是儿童是否被偶然所见的媒介内容所形塑仍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媒介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社会规范和态度的变化,另一些人则声称,媒介提供了角色榜样和形成态度以促进社会变化。这些问题反映了媒介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张华 《新闻采编》2000,(3):38-39
由于国情、观念等的不同。看美国电视感受颇深的就是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无论从年龄结构、外表形象、主持风格、文化底蕴还是驾驭节目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和我国的主持人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首先从年龄结构上讲。在我国,主持人行业基本上还是被看作是青春职业。出现在荧屏上的主持人,女士年轻靓丽,男士英俊潇洒。因而北京广播学院在招收播音主持人专业的学生时,都要进行面试。而各个电视台在面向社会吸纳扩充主持人队伍时,也把外表形象是否上镜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