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广受好评的《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凶宅》出发,观察美国历史上家庭恐怖(family horror)影视作品中的隐喻意象及其文化意义,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叙事情节、角色人物和经典场景对文本进行解读,论述了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女性在承担母亲生育和养育角色时的焦虑情绪,以及女性身体在观众和男性的"凝视"之下是如何被描述为"卑贱"和引诱性的。家庭、女性与恐怖题材的接合,在后现代恐怖片中得到了更为浓烈的文化描摹。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美国的电影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电影深受各国的喜爱,殊不知美国电影在向全世界输出的过程中藏匿着其对各个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想法。本文主要从"文化霸权"理论的概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表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危害、应对美国"文化霸权"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体现的"文化霸权",以期让国人对美国文化渗透引起警惕,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许琛 《今传媒》2012,(6):142-143
"酷儿"作为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社会群体,长时期遭受着以二元对立为思维方式的主流社会的排挤,我国的酷儿群体更受到中国传统"孝文化"思想的双重压迫。本文通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探讨大众传播影响下,酷儿群体在公众面前改善自身形象的途径,旨在为酷儿群体如何获得主流群体的认同与尊重指明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4.
靳旭林 《今传媒》2011,19(3):129-130
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文化传播在其对外扩张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渠道的飞速发展,更使其文化传播如虎添翼,它在"民主与自由"的幌子下不断兜售其霸权主义的文化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利用传媒优势极力为其全球霸权鸣锣开道,以确保自己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在政府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扶持下,美国建立起了技术超群、覆盖全球的"传媒帝国",呈现出传播手段高技术化、传播方式多媒介化、传播力量强势化、传播渠道市场化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姚佳颖 《今传媒》2014,(5):81-82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也面临着霸权危机。为了寻求新的国家利益,美国越来越注重增强软实力,并通过大众文化等媒介输出其制度、文化和价值观以谋求文化霸权。本文试通过解析国际环境对美国文化霸权产生的影响,并以热播美剧《反恐24小时》、《国土安全》等影视剧为例探讨美国大众文化在价值渗透中的作用,利用受众解码理论论述其传播过程及效果,揭示其传播意义和对文化霸权输出的应对。  相似文献   

6.
苗条的暴政     
美国学者苏珊·鲍尔多(Bordo,Susan)在她的《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Unbearable Weight:Feminism,Western Culture,and the Body)一书中,关注了食物与身体之间的文化关系。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之中,把女性和身体之间病态的关系从医学和心理学的领域中释放出来,使得女性主义的触角真正延伸到"身体研究"(body study)这块重地上来,其中以饮食失调研究为典型,分析了文化失调如何导致饮食失调的现象。苏珊·鲍尔多观察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女性感觉自己正被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目光所凝视(gaze),这种  相似文献   

7.
罗坤瑾 《东南传播》2012,(7):136-137
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王权观念可诠释大众传媒缔造的美丽神话:姿容美貌者能获得"爱悦"(男性的欣赏与社会认同),或接受"规训"(即美容整形)也可获得。而姿容丑陋或不愿接受"规训"则很难获得"爱悦"。媒介因此成为"规训"女性身体的机器,为资本市场开路,向广大女性灌输父权制思想。而女性在美丽神话的诱导下也自觉的接受媒介灌输的"规训",积极改造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8.
靳旭林 《报刊之友》2011,(3):129-130
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文化传播在其对外扩张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渠道的飞速发展,更使其文化传播如虎添翼,它在"民主与自由"的幌子下不断兜售其霸权主义的文化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利用传媒优势极力为其全球霸权鸣锣开道,以确保自己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在政府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扶持下,美国建立起了技术超群、覆盖全球的"传媒帝国",呈现出传播手段高技术化、传播方式多媒介化、传播力量强势化、传播渠道市场化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恐怖悬疑文化作品中的大爱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恐怖悬疑文化作品风靡国内市场,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需要一种心理的释放、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从蔡骏悬疑小说的热销到院线及网络恐怖电影的热映,掀起一股恐怖悬疑文化的热潮,但任何恐怖悬疑都应有产生的源头和最后的落脚点。都应给受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和交代,而爱就是最好的回归和注脚。本文试图探讨恐怖悬疑文化作品中的大爱主题,以期为受众带来此种类型文化作品的另类温馨解读。  相似文献   

10.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传媒因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而成为以反霸为名的非国家组织和以反恐为名的霸权国家争相夺取的意识形态阵地。在此背景下,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被生产出来,在表面看来它只是一种媒介镜像,而在更深的层面则体现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制度性危机。然而西方媒介对恐怖事件的报道,除了放大恐怖气氛之外,并没有追问和反思恐怖暴力滋生的社会根源;更具误导性的是,这种报道掩盖了国家恐怖主义的真相以及反恐旗帜下的霸权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2.
温明锐 《视听》2016,(11):43-44
钟德胜酷儿电影中的主角不仅消解了两种性别主义的传统性规范,还因为地理与文化的边缘性成为双重意义上的酷儿。电影颠覆了异性恋及其产品核心家庭的形象,更解构了作为压迫力量之一的宗教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08,(23):15-16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两个主要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货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一家新的网上恐怖书店开业,网址为:www.shocklines.com,它是由前巴诺网站的编辑主任马特·斯奇沃特Matt Schizmar创建,并与“厘米舞出版物”的(Rich Chizmar)联合管理。它最初关注的是小型出版社和很难找到的出版物。限量发行物,作者签名版,T恤,工艺品和音乐类也在  相似文献   

16.
内地酷儿电影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出现的,然而时至今日似乎依旧停留在发轫之时的"地下"、边缘、单一等状态。相对于国外酷儿电影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寻求对话和有所突破是内地酷儿电影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安华 《出版经济》2002,(9):57-58
美国有很多闻名的图书俱乐部,若论在美国文化上的影响力,没有哪一个能赶得上"每月一书俱乐部"(Book-of-the-Month Club),在它发展的76年过程中,已成为美国文学界最有权威的文化机构之一,也是美国中层文化象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共阅读的核心含义在于分享一种全体共有的、基本的文化体验.它是在公共领域进行的,主要关注基本的、全局的和长远的政治文化问题.在实际执行中多使用"one city,one book"(一城一书)的形式,主要流程为社区图书馆或非营利组织提出申请并承担具体组织活动,合作机构进行审核并提供宣传、培训服务,政府基金提供资金的多方合作模式.社区、非营利组织、政府基金在美国的公共阅读项目中缺一不可. Big Read是由美国政府的独立机构"国家艺术基金"(NEA)创立的公共阅读项目,是美国政府为了解决"2004年美国文学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的过半美国人不读文学的问题,而推出的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旨在恢复阅读在美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鼓励人们享受阅读的乐趣,让不爱阅读的人也爱上阅读,使人们重视阅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毕秋敏 《出版参考》2014,(Z1):25-26
正BEA 2013(2013年美国国际图书出版物博览会)把2008-2012年称为美国"电子书的景气年"(E-book Boom Years)。在此期间,电子书从一种新奇事物成长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稳定增长根据AAP(美国出版商协会)和BISG(美国书业研究会)2013年5月发布的BookStats最新数据,2012年美国电子书的总销售额增长了44%,比2008年电子书版式出版物开始交易时增长了4660%。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种新型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给美国移动万维网(Mobile Web)的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因而也给美国"移动电子报"(类似但不等同于我国的"手机报")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