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匿名信源使用具有保障受众传播权、维护受众知晓权、提高媒介公信力等必要性;同时指出,使用匿名信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影响信源的可信性、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与保护信息提供者发生冲突等。因而,匿名信源的使用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2.
由于调查性报道在采写过程中体现的独立性、原创性和复杂性,导致调查性报道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出现一些违背伦理准则的现象和行为.同时,调查性报道中更存在一些难以明确界定是非的伦理冲突行为.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一些伦理规范方案,以保持调查性报道的向善性.  相似文献   

3.
张筱筠 《青年记者》2009,(14):58-59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反映情况、揭示问题为主旨,以记者独立采访调查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重量级新闻报道形式。伦理则专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或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规则及合理、正当的行为。由此可见,调查性报道中的伦理,是调查性报道这一新闻报道形式在实际的采写操作中应当遵循的道理、规范和原则。  相似文献   

4.
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以揭露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传入我国以后,对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阵痛、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示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公众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它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和守望改造社会的能力。本文以《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深度报道为例,旨在从新闻伦理和社会伦理两方面对调查性报道进行伦理学上的思考,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消息源是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地基,消息源的使用应该遵守"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规则,消息源使用是否恰当也折射出记者职业素养状况,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一把量尺。本文以《南方周末》调查性报道《谁成就了肖传国》为个案,通过对该文消息源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管窥我国调查性记者的职业意识情况。  相似文献   

6.
赵良英 《新闻前哨》2007,(12):43-45
在影响媒体公信力的诸多因素中,信源真实与否至关重要。信源一般有公开和匿名之分,后者最容易引起争议。一方面,匿名信源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滥用匿名信源则可能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甚至出现丑闻,引发司法纠纷。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合理利用匿名信源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外电视新闻的大家族中,调查性报道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同时又是最有难度的。西方的调查性报道源起于"扒粪运动",《60分钟》作为调查性新闻节目的典范,创造了35年的不败神话。我国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起步较晚,在众多的调查节目中,《新闻调查》最具影响性。本文通过分析《60分钟》的成功因素和中西方调查性新闻节目的差异,进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调查性新闻理论。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调查性新闻节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汪媛媛 《新闻世界》2011,(8):145-146
近年来,在调查性报道上,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互联网进行跟进和处理。互联网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数据图像分析功能,为调查性报道提供了很多硬性的条件。本文从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的现实根据出发,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在现代的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应积极利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9.
以CNKI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论文年代分布、文献增长规律、关键词、期刊分布、核心作者方面对1996-2011年有关信息伦理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期为信息伦理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多媒体时代开展调查性报道,记者不仅要关注图文、影像等线上形式的立体呈现,还应利用线上数码工具进行数据、图表的视觉化交互展示。第95届普利策新闻奖对报道的准确、公正、平衡提出高质量要求,更强调了报道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其中,调查性报道奖获奖作品佛罗里达州保险危机提供了一个范例。突破传统报道单一的线性语境可以全方位地提供新闻信息,促进多媒体新闻生产建立新模式。视觉化与交互式的呈现有利于读者自主还原真相。然而,多媒体时代的调查报道仍应时刻考察信源、坚守新闻伦理底线的不变原则。  相似文献   

11.
国内的平面媒体越来越重视调查报道,一篇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往往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为其所属的媒介赢得巨大的声誉。然而作为舆论监督利器的调查性报道的生产却是非常不易,在采访调查阶段就会面临种种阻碍。基于此,从三个方面论述记者调查的突破口,以期为做调查报道的记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调查性报道又被称为"揭丑报道"。随着调查性报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目前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热点。本文试图对我国的调查性报道作一个全面的归纳、总结,分析调查性报道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便为调查性报道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汇总各方资料来看,啤酒“甲醛门”事件起源于一封匿名信。2005年7月5日,某报刊登《啤酒业早该禁用甲醛》的报道,该报记者以这封匿名的读者来信为线索展开了调查。此后在转载过程中文章已经被放大到相当的程度,7月7日一些网站再予以转载,“95%啤酒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7  相似文献   

14.
何谓调查性报道?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诠释:它“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这是套用西方新闻学所下的定义。从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写作来分析,更确切地解释:调查性报道并非以“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种报道,对所报道的事实“为什么发生”或“怎么回事”及其“事实可靠的程度”等问题,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向读者进行必要的回答,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从调查性报道这个新闻术语来说,它源于西方  相似文献   

15.
段勃 《中国编辑》2018,(10):85-9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文体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以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为样本,分析了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方面的共性与个性。认为调查性报道作品存在大篇幅、碎片化、调查性、逻辑性、平衡性等共同点,同时由于传播观念、新闻体制、传媒规范以及写作传统方面的差异,又导致调查性报道作品在文体、组构和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杨维玲 《新闻界》2005,(3):63-64
本文以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周刊中的应用为研究目标,对三种主流新闻周刊封面报道进行抽样研究,从含量、题材、行文主线、内容等四个方面分析新闻周刊的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上海踩踏事件报道争论主要集中在关于新媒体信息的传统媒体使用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新闻伦理思考,新闻伦理问题围绕这一事件开展,具有突出性和典型性,本文就此给予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媒体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着重重危机,耗资多、费时长的调查性报道面临黯然退潮的态势。但ProPublica两获普利策新闻奖,却为调查性报道在网络时代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其为公众服务的理念、网络形式+正统理念+深度调查报道的新闻报道模式和公众捐助的资金使用模式是调查性报道生存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50年间经历了从有尊严到需要维护尊严的过程.电视调查性报道由于其具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的功能和媒介环境学意义,在对外传播中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电视新闻人职业伦理和精神诉求的选择,也是电视应对新媒体的出路之一,所以它在重塑中国电视尊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需要避免从重塑电视尊严倒向解构尊严.央视<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的典范,列举一些该栏目的实例有助于我们对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在屏幕风格上独树一帜,受到业界、学术界和观众的一致赞誉。《新闻调查》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叙事艺术,本文希望从叙事学及传播学角度对其叙事要素进行研究,尝试探讨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