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2.
诗歌以题材区分而发展形成类型,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如山水诗多抒写逸世之志,游仙诗多抒发愤世之情,咏物诗多寄寓人格象征之意等等。咏史诗是这些类型之一,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左思是西晋太康文坛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在他存留的十三篇诗歌中,《咏史》占了八首,也正是这八首《咏史》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钟嵘《诗品》以来,左思《咏史》一直享有赞誉。但有意思的是,人们既推崇他的《咏史》,又认为他的《咏史》不是咏史诗的正体。胡应麟曰:太冲《咏史》,骨力莽苍,虽途辄稍歧,一代杰作也。”(《诗薮·内编》卷2)何焯云:“咏史者,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1,(1):14-20
从《咏史》诗来看,左思的创作心态经历了从早年时期积极用世的进取心态,到中年时期的沉郁、执著与激愤,最终走向了对现实的通透认识与自我宽慰。左思创作心态的变化与西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关系密切。而左思的家境、天生的才华与缺陷所造就的独特自我认知模式,也对左思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入与出、仕与隐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是左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斗争。心灵的冲突与矛盾是形成左思《咏史》诗创作心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左思是西晋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其诗《咏史》八首呈现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八首诗反映出了左思的矛盾心理形成与他的自身原因、思想渊源、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明晰地向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左思。  相似文献   

5.
《咏史》这首诗,收入作者自编的《破戒草》,写于清道光五年十二月(1836年1月)。当作者客居昆山,目睹东南地区形形色色的“名流”们的卑劣行径,和清朝社会政治的黑暗,深有感慨,便以《咏史》为题,写下了这首讽刺现实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咏史》名篇的,始于东汉班固;至晋朝左思,咏史诗有了新的变化。明朝胡应麟《诗薮》称:  相似文献   

6.
左思《咏史》独树一帜于太康文坛,诗格与人格的高度统一,笔力劲拔,情调高迈;一线贯穿,具有整体性;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奔放沉郁,后人称之为“左思风力”。  相似文献   

7.
左思有《咏史》诗8首,胡曾有咏史诗150首。朱自清曾云:“咏史之作以古比今,左思是创始人。”胡曾的咏史诗作为唐诗顶峰之后的余波,虽无太高的思想和美学价值,但它们大量评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常为后世讲史演义小说所引用。这就是我选它们作为突破口,探讨咏史诗的特征及其与怀古诗之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左思是晋初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常有讽谕,多表现对士族门阀统治的蔑视和反抗,风格豪放,绝少雕琢。语言简劲有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富有创关系意识,完全打破了前人“专咏一人一事”的老套,开借咏史而抒怀、借咏史以针砭时弊的新风。其中,以第二首批判门阀制度最为尖锐:  相似文献   

9.
西晋著名诗人左思擅长的是五言诗,其《咏史》八首正是五言诗中的佳作。基于此,从《咏史》八首的思想内容及所涉及的艺术形式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左思心目中的寒士形象。  相似文献   

10.
寒族出身的左思,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社会,仕进很不得意,然而其诗歌创作确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几乎篇篇皆好”,特别是《咏史》八首更是划时代的杰作,他应用历史题材写自己的怀抱,“气调沉雄高远,卓然超越前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刘勰评他;“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胡应麟称他的《咏史》诗“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千云,遂为古今绝唱.”  相似文献   

11.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12.
左思在魏晋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他的《咏史》八首开拓了咏史诗的题材,借咏史以抒己怀。在其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变化和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别是所表露出的自信、自悲和自欺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远离“建安风骨”传统的西晋太康诗坛,内容渐趋空虚乏味,刻意追求形式美,进而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而寒门出身的左思以自己特有的文学修养,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之上,注重开拓创新;其《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新的艺术高度.左思的一生坎坷艰难,他对人生“志”趣的探索和内心世界“情”的诉说,始终充溢在作者的诗歌中.这种直面现实、勇于追求的精神,使其享有“左思风力”的美誉,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14.
西晋左思今存诗十四首,八首《咏史》诗为其代表作,在中国咏史诗发展的过程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昭明文选》有咏史诗一类,共选魏晋南北朝9位诗人的21首咏史诗。其中最早的是王粲的《咏史》,其次是曹植的《三良》,再次是左思的《咏史》8首。其实在左思之前的咏史诗及其作家,还要早一些,多一些。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诗经》、《楚辞》中虽没有出现咏史诗,而在《诗经》中却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写的是历史,即记述周的祖先后稷的出世、公刘从邰迁至豳、古公室父再由豳迁往歧山、文王和武王的武功。“五篇连起来便成为一部周人建国的历史。”(余冠英《诗经选》序言)这与后来的咏史诗虽有所不  相似文献   

15.
用诗词形式歌咏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代不乏人.明胡应麟说:"'咏史'之名,起自孟坚(班固)"(《诗薮·外篇·六朝》).魏、晋之际,杜挚、王粲、左思、鲍照等人接踵而来.梁萧统主编《文选》,将咏史诗单列一门,至唐,胡曾更以《咏史诗》名集,从而使咏史题材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主题之一.以往的咏史诗词,或则缅怀历史的陈迹,评说古人之功过(如李白的《秦王扫六合》);  相似文献   

16.
左思是西晋文学家,他的诗歌既继承了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建安风骨,又不乏典雅凝重的风格,因而形成了气韵深沉、风力峻峭的风格。这种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的风格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咏史》八首中,《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所以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因而左思的诗歌是西晋诗坛上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代表着其时诗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18.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个类别,在汉魏六朝这一特定的大动荡时代,左思的《咏史》诗和陶渊明的《咏贫士》可谓是这一阶段咏史诗的突出代表,基于此,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故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和用典三方面对其比较。  相似文献   

19.
在讲授古代诗词时,应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本文以左思《咏史》一文为例。设计相关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有人称鲁迅是中国愤青的始祖,"横眉冷对千夫指",在虎狼成群,风沙扑面的时代,他以一支笔为投枪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真正的愤青意味着一个人天然的正义感,对社会不公感到愤世嫉俗。其实,中国早有愤青传统,西晋太康诗人左思就是古代愤青诗人中的一位,而《咏史·郁郁涧底松》是他的愤青代表作。左思是西晋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三都赋》和《咏史诗》,刘勰有言:"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十年写就《三都赋》,蜚声西晋文坛,风行一时,成语"洛阳纸贵"皆由此而来。如此才情的诗人何来愤怨?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