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洮岷在明初西北藏区治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明政府对故元官员何锁南普等人的分封赏赐,开创了明初分封赏赐之先河。此后,河洮岷大批僧俗首领归顺和效忠明王朝,有力地保证了卫所、土司、朝贡、茶马贸易等制度在此地的较好实施和推广,并使当地的僧俗首领和普通番民直接和间接地与明政府发生联系,从而彻底改变了元明以前这里种族繁多,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统而不属的局面。这不仅使明政府对河洮岷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西北藏区、乌思藏僧俗官员尽快归附明朝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明碑是炳灵寺石窟中仅存比较完整的古碑之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是研究炳灵寺石窟和古代河州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大明碑的研究,揭示炳灵寺石窟在明代以来的重修历史和发展脉络,探索明代时期,炳灵寺与周边主要寺院之间的依存关系,进一步阐述元明以来藏传佛教在炳灵寺传播演变的历史和明朝政府对河湟、洮岷地区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统治方略.  相似文献   

3.
甘青藏区,是藏族和中原、北方草原地区交往的交通要道,历代中央王朝对该区治理十分重视。明朝,为防止蒙藏联合,在甘青藏区建立了军事卫所并实行土流参治的行政设置。这一政策,不仅加强了中央对甘青藏区的控制,亦促进了甘青藏区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自己曾经亲临现场的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的具体描述,分别从两大花儿会所处的地理位置、花儿隶属类别、花儿会所演唱的内容及花儿令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的区别。并相应地提出了自己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及建议,有一定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学界将元朝宰相桑哥的族属考订为藏-畏兀儿合璧家庭,以弥合波斯文巨著《史集》与藏文史籍《汉藏史集》的歧异,但对桑哥合璧家庭出现的时空背景论述不够,研究止步于个案现象。以桑哥族属问题为切入点,将考察范围扩大到桑哥出身的噶玛洛部落,一方面梳理藏文史料中噶玛洛族源记忆中的叙事线索及其根由,一方面挖掘与噶玛洛有时空交集的族群历史,可以看出,桑哥家庭多元融合个案实际上是11-13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下的河湟洮岷地区,成规模迁入的回鹘人(包括粟特-回鹘商人)与土著藏、汉各族长期通婚,多元文化交融历史现象的缩影。《汉藏史集》噶玛洛传说的实质,是元代乌斯藏人“我族”东北边缘的建构活动,模糊了多重边缘交会地带族群交融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7.
蒙元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本文从蒙元早期与甘青藏族的关系及凉州会谈说起,分析了蒙元在甘青藏区的统治及蒙元与甘青藏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蒙元时期.中央王朝结束了分裂格局,在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凉州会晤是蒙元时期甘肃最具历史性的活动.萨班和阔端的友好会谈开创了蒙、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封建专制政权通过宗王分封、设立行省、设置站赤、清查户口等举措对甘青藏区进行管理;甘青藏区作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必经通道.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甘青藏区的“茶马贸易”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汉、藏、回等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甘青藏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建筑及绘画艺术在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河湟区域从文化角度界定,范围包括黄河上游九曲之地和青海境内湟水谷地、甘青交界地区及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河湟文化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形态并存的原始特征。这两种文化经过与其他民族的四次文化汇合,实现了河湟区域文化的总体整合,体现了多元汇聚的历史机缘。  相似文献   

10.
在明史研究中,嘉靖朝的研究始终是薄弱环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田澍教授的力作《嘉靖革新研究》填补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空白。田澍教授所撰的《嘉靖革新研究》全面考察了明朝在嘉靖前期由“故”到“新”的转化过程。作首先论述了“故”的内涵,即嘉靖之前明朝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并以此作为考察革新进程及其效果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对大礼议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记载唐代河陇陷蕃范围的文献中,以《会昌一品集》所收《赐缘边诸镇密诏意》的记载最为精确。诏书中所记载的唐朝陷蕃的"河西、陇右四镇一十八州",当指原属河西、陇右两道,为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节度所领的秦、渭、临、武、洮、岷、叠、宕、河、兰、鄯、廓、凉、甘、肃、瓜、沙、伊等十八州,而这部分地区正是吐蕃统治河陇以及晚唐政府收复和经营河陇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2.
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本文以河湟地区“家西番”藏族和“卡力岗”回族的文化现象为例,分析该地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涵化的现实方式,了解不同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使自己的文化长期稳态延续。同时,也尝试着解读青海河湟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内在机制,为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提供了实际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与元、清二朝相比,明朝治藏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点,明朝除对接邻内地的蒇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统治外,对所谓的“三十六番”政治统治的维持和维护主要通过该地区僧俗首领定期与不定期入京朝贡来体现。但是,这种朝贡是以明朝在藏区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的,它既不同于吐蕃朝贡唐朝,也有别于周边属国朝贡明朝,本质上是明朝行使藏区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洮岷“花儿”语法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洮岷“花儿”中“上、下、个、把、时、么”几个词出现频率很高 ,而且用法特殊 ,反映了洮岷地区汉语方言的特色 ;其序数的用法及语序也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 ,表现出周边藏语语法的底层状态。为此 ,从语义、语法、语用等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青岛沿革     
青岛作为一个地理名称,在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远不如在青岛市南区的居民点浮山所有名。浮山所是“浮山千户所”的意思,它是明朝为防御倭寇而建立的海防线的组成部分。“卫、所、墩、堡”是海防线上不同等级的军事据点,浮山所属鳌山卫管辖。《明史·地理志》即墨条下有:“东有鳌山卫洪武21年(公元1338  相似文献   

16.
明初统治者对西北地区的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怀柔政策妥善处理了与“西番”各族的关系,通过完善边军建制巩固了西北边防,采取特殊政策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为明朝中后期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岷州卫修学记》石碑镌立于明万历三年。现存碑文虽多处漫漶不清,但可见碑文内容丰富。从《岷州卫修学记》碑文明证了明代岷州卫儒学之发展和文庙创设、改易扩建,以及地方官员主持修饬学宫等盛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两汉的护羌校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护羌校尉是两汉时期设置于金城郡境内主管羌人事务的重要军事职官。东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势力重返河湟和西羌部落大规模内徙的双向运动,处理羌族事务上升为关乎国家兴衰治乱的头等大事,护羌校尉的作用日趋突出,其历史活动也因此而引人注目,甘肃古代史上理应有它的一席之地。一、护羌校尉设置的缘起护羌校尉的设置是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不断向西开拓疆域的必然结果。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霸西戎”, 继秦君相沿奉为国策,西进不已。至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又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筑长城以隔众羌,秦势力“西到临洮,羌中”(《史记·秦本纪》)。临沸在今甘肃岷县,羌中泛指河湟洮岷流域羌人活动的地区,考古资料也表明秦时已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市)筑城戍守了,与史料记载相吻合。秦政权与羌部落在羌中地区犬牙交镨、东西为邻,双方必然发生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只是史书缺略,详情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9.
洮州卫是明朝边陲要地,西控诸番,东毗中原,北蔽河湟,是中原通往青、川、藏的交通孔道,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故此,有明一代极为关注对其地的经略.本文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明朝于洮州卫所辖地的军事戍防方略,这对全面评价明朝在这一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边境贸易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十五世纪初,明朝关外诸卫相继崩溃,要求内徙,首先向关内迁徙的是沙州卫。沙州卫都督喃哥兄出现纷争,明朝官吏让他们迁到塞(长城)内,居住甘州。在甘州暂居六个月后又被内迁到山东平山、东昌一带。沙州卫喃哥部族从此在山东分几处务农为生,在一个陌生地方开始新生活,并最终融入当地社会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