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光 《档案学研究》2021,35(6):143-148
诏敕文书专藏之室是我国古代官方和民间档案保管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E考据”的方法,在搜剔爬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以敕体的源流演变为主线,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考证了以“敕书”名室者在古代的存续脉络。敕书之室滥觞于唐代,是散见于内地县治和边疆寺宇的个别现象。至北宋时,宋初的建法立制改革推动了编敕制度的兴起,敕书库和敕书楼相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地方官署档案保管场所,为地方性的专门编敕服务。南宋时,官府内部的机构改革使得敕书楼逐渐被架阁库所取代,敕书楼由官方转向民间。至明清时,敕体不再是法规形式,敕书之室的建筑主体由北宋单一的地方政府演化为官方和民间并存并逐渐以民间为主的结构。由于明代饥岁灾荒频繁而实行劝分政策和旌表制度,导致因赐敕旌义而特建楼、阁专藏的现象尤为频繁。  相似文献   

2.
杨光 《中国档案》2023,(8):65-67
<正>现有中国档案事业史是一种“官史”结构,聚焦于官方档案库,疏于对民间档案场所的挖掘梳理。“敕书之室”历经了一个由“官”至“民”的鲜明转向,在我国古代档案史庞杂繁复的脉络体系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古代官方档案机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民间档案保管场所的典型案例。“敕”为皇帝专用,以“敕”名即尊君;以“敕书”名室,则喻其专藏性质。其建筑形制有敕书楼、库、阁、堂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赐书楼这类特殊的藏书室进行历史考察,考梳其历史渊源、地点位置、形制结构、藏贮书类等方面,统述此类书室作为地方文化现象的功能演变及历史特殊性,以填补古代私家藏书室研究之空白。文章主要采用"E考据"的研究方法,对古籍数据库进行挖掘整理,兼采现代书刊数据库,以考证梳理"赐书"名室者诸方面为旨归。此类书室最早出现于北宋,广泛出现于明清,分布于里第园林、寺观祠宇、学校书院、官府公宇中;所藏以御制书和钦定书为主,兼藏宸翰奎画、御赐珍宝及室主个人藏书。赐书之举多含褒奖和勉励之意,具有宣恩和理化的双重功能。室主出于因物示敬、自炫美名和训导子孙等原因而特以"赐书"名室。清代大量藏书家受赐,使得赐书室功能逐渐演化为纪念和收藏并重,甚而衍生出学术研究的功能,推动了古代校刻勘雠事业的发展。赐书室名亦由原本标志具体房屋的符号演化为代表室主身份的别号,室主以室名命名诗草文集或刻印钤盖于所藏。  相似文献   

4.
《国朝诸臣奏议》,又称《宋名臣奏议》、《皇朝名臣奏议》,南宋宗室赵汝愚编纂,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按门类编纂的属于断代性质篇帙最繁巨的档案文献汇编。它收录了北宋243位官员所上的1631篇奏议,约130万字。然而,这部书更引起笔者兴趣的是它保存北宋时期各类形制的贴黄实例。贴黄之制,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始于唐朝。但唐时的贴黄范围仅限于时降敕书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而“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但唐代贴黄实物至今未见。宋代贴黄较之唐朝贴  相似文献   

5.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方法,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也就是公元10至14世纪木构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40余处标尺案例,对其补间铺作挑斡形制进行木构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通过形制排比,将此时段内晋东南地区补间铺作挑斡形制演变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五代时期至北宋末期(10世纪初-12世纪初),第二期为北宋末至金大定前期(12世纪初-1170年前后),第三期为金大定后期至元末(1170年-14世纪中叶)。以此分期为基础,结合中原北方其他地区北宋至元代的典型木构建筑实例,对地区间补间铺作挑斡形制的流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关注挑斡形制在《营造法式》影响下的普及,金后期至元代挑斡的位置上移,以及"不出昂而用挑斡"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此文新证之义有二,一是北宋"龟头舞亭"碑刻证据的新发现;二是对宋金元"舞亭"类建筑形制演进形态及功能的重新厘定。宋金元时期神庙"舞亭类"建筑主要有"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和"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两种模式。其中"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变化略小;"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经历了"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标准型舞亭"三种演进形态。各形态舞亭之功能亦各有侧重,"露台型舞亭""标准型舞亭",演出乐舞和戏曲是其主要功能;"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其主要功能当为雩祭时进行舞雩的场所,展演杂剧的功能退居其次。且基本判定阳城县马寨村长兴岭汤王行庙中北宋"龟头舞亭"当为"初始型舞亭"形制布局。  相似文献   

8.
哈恩忠 《北京档案》2013,(1):42-43,53
"寂寞山高与水长,银花火树不成行.迎春别启新堂宇,燕九年年乐未央."这是清人吴士鉴的一首观烟花诗,虽然短短几句,却将清宫燃放烟花的时间、地点、心情、规模条理得清清楚楚:时间:迎春、燕九;地点:圆明园之山高水长;心情:乐未央;规模:银花火树. 很显然,燃放烟花无非是为了增加节日喜庆的气氛,深宫大内里也有和民间百姓同样的"乐和"事.乾隆朝正值清代的盛世,国家富裕,皇家生活享乐,这一点在喜庆节日燃放烟花中也可以清楚地折射出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9.
刚进而立之年的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县令.当他查询档案、处理政务时,发现枉直乖错、违法徇私、灭亲害义之事,不可胜数.于是他决定整顿吏治、兴除弊端,当好夷陵父母官,并针对县衙档案现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敕书楼、订立各项规章制度、清理陈年文牍案卷、加强各类档案资料收集.欧阳修在夷陵的诗文不仅是文学珍品,也是夷陵珍贵历史档案.欧阳修重视档案工作有着时代、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十不闲"是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解放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它来源于唐代的"散花乐",原是僧侣用以宣传佛教的警世歌曲;宋代为民间乞丐要饭时所唱,多以善恶因果为内容;元、明以来开始有叙事写景之作;清代乾隆以后"莲花落"和民间流行的"十不闲"合流,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产生了职业艺人.演唱时,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为序曲,然后正式演出节目.演出分一人唱叙故事,或由二、三人扮旦、丑,为彩唱.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院史》,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选题,内容叙述中国古代以来书院的创立、制度与发展。该书由李国钧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全书篇幅巨大,近100万字。书院起源于唐代,使用书院之名,是唐代官府,始于玄宗开元年间。到北宋时,新建的书院大约有140余所。到南宋时,书院有很大的发展,有书院近500所。到了明代,就有1500所,书院最多的省,第一为江西,第二为浙江,第三为广东。到了清代,清帝提倡办书院,书院达1800所。藏书和刻书是古代书院的重要特征。书院为供学子钻研,大量搜集书籍版本,加以珍藏。书  相似文献   

12.
九洲池是隋唐宋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荟萃了唐宋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典范。本文根据考古资料,对九洲池遗址进行考古分期,对不同时期九洲池的形状规模、池岸结构、池底结构、池中岛屿及建筑等园林要素进行归纳。分析九洲池的宫苑布局特点:"广水无山",平地筑园;多岛屿,九洲池中发现十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依然存在,但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既有长廊建筑,又有亭类建筑,还有殿阁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丰富。"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九洲池始建于隋代,得益于汉魏时期引谷工程而形成的小面积水域,唐代扩大面积,成为政治舞台,宋代九洲池面积变小,随着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衰落,皇家的九洲池也随之衰落、废弃。  相似文献   

13.
西周王朝私学与官学并行,私人办学之风兴盛,"学在官府,教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变成了学问下移、学在民间的开放局面,这种状况给渴望得到知识的平民子弟和士子们带来便利,也逐步形成了对教师的道德、观念、学问等各方面的评定。  相似文献   

14.
除《顺宗实录》完整无缺外,唐代各帝实录的留存充其量不过片断而已,其中《昭宗实录》篇幅最巨,达千余字;此段文字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明正德八年(1513)刻本《莆阳黄御史集》之《附录》,系黄滔十世孙黄处权于南宋庆元年间从北宋宋敏求所撰《唐昭宗实录》辑入,以记其先祖科举之事;此段文字所含的三则诏敕自然为唐人所撰,理应收入《全唐文补编》、《唐大诏令集补编》等辑佚类书中并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从“胡禄”说起——兼论古代藏矢之器的源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禄"、"箙"均是古代的藏矢之器,然其来源却有不同."胡禄"源自外来文明,由西北边疆的马背民族传播,形制稍长,以兽皮为材料.而使用"箙"的中原地区军队以步兵为主,没有游牧民族那样多的兽皮,因此藏矢之器以竹或木制成,箭室稍短.  相似文献   

16.
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书籍的流通范围,加深了书籍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印刷术起步的唐朝,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出版活动进行具体的管理.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冯宿出使剑南西川,见"剑南西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他认为这种作法"有乖敬授之道",于是上书请求断禁.同年十二月"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①这是唐代政府对出版活动实施监控的实例.紧接唐代的另一个统一王朝宋朝,社会"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相似文献   

18.
郭晓宁 《兰台世界》2014,(2):147-148
五台山佛光寺是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的唐代建筑,从东大殿的整体布局和建筑上的斗拱造型特征,无一不在展现唐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之美,使它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活标本,世界建筑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9.
杨经华 《图书馆杂志》2008,27(1):69-71,22
自唐代柳宗元的寓言<三戒>创作之后,"黔之驴"遂用来形容一切外强中干、大而无当的事物.许多解释著作普遍将"黔之驴"翻译成"贵州的驴子",对贵州的文化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实际上,唐宋文学作品中的"黔"并非后世贵州简称,它是指当时的黔州或黔中,地域相当于现今重庆彭水一带."黔之驴"寓言故事发生地点,完全与贵州无关.  相似文献   

20.
所谓守选,就是新及第明经、进士和考满后的六品以下前资官不立即授官,而是在家守候吏部的铨选期限.唐代施行守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目前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王勋成先生认为贞观年间就开始了.通过对《唐会要》卷七五《贡举上·帖经条例》之“贞观九年五月敕”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可知贞观九年不具备守选的“生态环境”,《唐会要》的“贞观九年”其实是“贞元九年”之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