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和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红直播带货成为一种新兴的带货方式.但在网红直播带货过程中,出现了数据造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套娃消费等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研究建议品牌在进行网红直播带货时注意明晰自身责任、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加强对主播的业务能力的培养.以促进网红直播带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恒 《新闻前哨》2021,(1):31-33
2017年以来,直播带货这种电商模式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火爆的关键词,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都纷纷推出了直播带货功能,并且通过一场又一场全民参与的直播带货狂销盛宴,让从一线网红大V到十八线网络主播,以及各地各级的领导干部们,都纷纷加入到直播带货的行列当中.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客户对直播带货这种电商模式有了更加迫...  相似文献   

3.
田明和 《新闻前哨》2022,(19):71-72
网红直播带货,本质上是一种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信任关系为纽带,以关系产品和关系转换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本文从传播技术、文化、资本、心理四个维度阐释网红直播带货的生成逻辑。具体而言,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网红直播带货的兴起提供硬件支撑;消费生活的转向为网红直播带货的发展提供契机;MCN的全面赋能为网红直播带货的发展提供动力;粉丝的狂热消费为网红直播带货的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张小虎 《传媒》2021,(8):55-57
直播带货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新兴业态,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与之相关的流量造假、维权困难等问题也层出不穷,损害并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消费体验.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网红直播带货模式的发展与利弊展开研究,从网红自律、平台他律、完善监管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期望能为直播带货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写这个题目可以说蓄谋已久,但真动笔时还是挺纠结——准备挨骂.声讨者中可能还有对元宇宙、直播带货、视频变现等特别感兴趣的研究者,因为在逻辑和赛道方面,"网红记者"与这些热点多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薇 《新闻前哨》2021,(2):92-93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流量的优势。直播带货是新媒体流量变现的重要方式。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新媒体直播带货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流量变现的重要方式。网红成为新媒体直播带货的直接主体,选品成为新媒体直播带货的重要环节,供应链直接决定新媒体直播带货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王军峰 《传媒》2021,(5):80-83
直播带货经历了从网红直播带货到媒体直播带货的转向.作为公信力平台的媒体直播带货遵循着市场逻辑、社会效益逻辑和媒体融合政策逻辑.因而当前媒体直播带货本质上是在媒体融合深度推进下传统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联合发起的一场助力经济恢复和脱贫攻坚的媒体消费动员与融合创新实践.作为社会公信力平台,主流媒体直播带货正是公信力平台经济的体现;作为媒体消费动员的手段,它实现了对市场资源的激活与对接;作为媒体融合创新实践,它拓展了媒体业务范围和盈利模式.媒体直播方兴未艾,但也蕴含着风险,未来还需要与MCN机构联合进行商业化运作,融通体制内和体制外资源,各取所长.  相似文献   

8.
高佳 《新闻世界》2022,(5):34-37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助农直播带货已成为促进“三农”发展的“新农具”。在当前的媒体融合环境中构建“农村网红+乡村振兴直播带货”模式,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本文着重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直播带货助农模式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剑  陈菊 《新闻知识》2021,(3):54-58
算法推荐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当前互联网购物领域已经得到较多应用.该技术在精准洞察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了内容分发效率,也节约了用户时间.但其高度私人定制容易为用户带来"自我封闭"的危险.相较于算法对某几类产品的重复推荐,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KOL的强烈"安利".以网红直播带货为例,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购买网红推荐的产品,即使...  相似文献   

10.
混淆"直播+电商"与"电商+直播"的概念,不利于研判直播带货的发展趋向.由此,要从媒介进化的视角论述两者的演变路径,明确两者分别体现"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传播逻辑.直播带货要谋求突破发展必须对两种模式去粕取精,通过构建专属场景、培养网红导购、深耕内容真实等方式,转向以品牌为中心的营销导向.  相似文献   

11.
卢菁  樊传果 《东南传播》2022,(2):113-115
当下,网络直播带货异常火爆,销售额屡攀新高;同时直播带货“翻车”也屡见不鲜,频频暴雷。本文首先对直播带货“翻车”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接着从商家、平台、主播、消费者四个方面探究如何避免直播带货“翻车”,提出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2.
疫情期间线上购物成为了大家居家防疫购物时的便捷模式,直播带货受到了广大受众的热烈欢迎,让线上带货逐步走向了新高潮。在这拨线上带货的高潮中,除了自媒体网红直播带货外,一些政务新媒体也尝试开展线上直播,通过政企合作、媒体助力的形式进行线上带货,取得了较好的带货成绩。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南海旅游"微信公众号线上美食旅游节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知识,对"南海旅游"线上旅游节举行的系列带货活动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善于把控受众消费心理等对活动进行传播,并探讨其优势,为未来其他的政务类新媒体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红视频直播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和创业团队纷纷进驻直播市场,同时,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红视频直播这样一个模式进行产品营销和实现可持续盈利模式成为产业资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网红视频直播模式的现状入手,通过对现有营销模式盈利风险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点能够实现其可持续盈利模式的策略,为未来"网红经济"的发展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张丽娜 《传媒》2021,(11):81-82
直播带货是直播行业兴起后的又一风口,对传统的网络直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精准扶贫视角入手,分析直播带货引发的行业变革,剖析直播带货在精准扶贫上的作用以及潜在风险,以期充分发挥直播带货在扶贫方面的公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吴越 《采.写.编》2023,(12):190-192
目前,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电商发展的新风口,引领直播电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拉动社交、内容、电商等各平台的流量势能,助推传统媒体转型,直播带货几乎成为各大平台的标配。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及生活方式,带货主播通过其特有的优势对受众产生巨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电商直播带货也为消费者购物带来弊端,直播带货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直播带货中电商主播对受众的角色认同和在直播中受众的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进而提升直播带货中受众的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6.
苏百荣 《新闻传播》2024,(5):103-105
近年来,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农产品滞销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许多地方尝试借助新媒体直播平台,推销当地农村的特色滞销产品,不乏领导干部也加入直播行列,有效地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有的县长、市长加入直播行列而成为“网红”,帮助农民脱贫翻身,顺利地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讨“领导直播带货”产生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优化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17.
史亚东 《传媒》2021,(7):33-35
为拉动消费、恢复经济,主流媒体开始在其客户端尝试利用媒体主持人+网络主播的跨界合作方式进行公益直播带货.央视主动与网红同框共同践行社会公益,显示出主流媒体的诚意和自信,而从另一层面来说,充分利用"公益带货"这个契机,主流媒体成功切入了第二舆论场,在媒体融合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8.
“直播带货”日趋兴盛,央视、北京卫视、山东卫视、湖南卫视等传统媒体主持人陆续试水“直播带货”,相较于淘宝、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成长起来的网红主播,他们虽然在语言表达、文化底蕴、政治素养等方面积累较多,但在营销技巧、网友互动、营销心理策略等方面稍显不足。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学科交叉视角,融入社会心理学、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旨在为传统媒体主持人转型网络直播主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覃秋 《传媒》2021,(20):71-72
2019年是我国直播带货元年,据淘宝后台统计,"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天,淘宝直播带动成交近200亿元,"直播带货"走入公众视野.2020年,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央视新闻、携程旅行创始人梁建章、知名艺人陈赫等人或机构正式开始直播带货,掀起全民直播带货的浪潮.在世界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线上经济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主流媒体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直播带货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开元  邱鑫 《视听》2022,(4):23-27
源起于国外社交网站YouTube创造的多频道网络MCN,被国内各大商业媒体沿用落地后,在实现网红高质量孵化、内容持续输出、联络维系用户、流量快速变现等方面体现出极大优势.众多广电媒体纷纷布局MCN,试图探索出一条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在当今传媒业态下,广电MCN须从音频用户、带货直播以及MCN三大主体的内在价值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