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万光明 《新闻世界》2013,(6):237-238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广西地区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了解东盟背景下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东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广西地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华 《出版广角》2021,(9):86-88
随着世界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的变革,中国特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发展中,高校势必要转变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建立起更适应媒体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格局.文章从融媒时代主持人竞争力的新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目前我国播音与主持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总结融媒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媒体产业在近15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进而使得国内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进入播音主持专业进行学习,将未来的职业发展定向为播音主持。而随着播音主持行业的兴起和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播音主持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对培养的人才进行更加高素质水平的培养,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内容进行革新,从而使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人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播音主持人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素质、播音主持专业当前的教育现状、播音主持专业当前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育现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广电传媒业的迅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播音主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有的高校培养播音主持创新人才的现状还不够乐观,导致教学质量较低。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高校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之后探究了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使播音主持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播音主持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臧蔚  刘畅 《传媒》2021,(12):47-49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促使我国传媒业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跨界"主持人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对传统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升级,孵化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持人,是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2019年,《主持人大赛》阔别八年后全新归来.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公开选拔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评选标准直接体现出主流媒体对新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本文从《主持人大赛》出发,对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认为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当从优化人才选拔模式、创新播音主持教学方式、打造专家型主持人、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等方面进行改革升级.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创新和调整,如何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传媒人才,成为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新媒体发展特征,分析了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资源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7.
毛阳南 《今传媒》2016,(12):143-145
播音与主持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整合者,在媒体与受众之间起到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本文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分析了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新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性教学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推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播音主持是新媒体时代节目制作的关键人员,尤其是在媒体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当前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培养模式上也可以更加多元化,以适应行业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9.
播音主持专业在我国已经有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对口语传播学和播音主持专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并针对二者的联系给出了几点优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使其更加契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近年来,市场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修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主要培养单位,高校如何能更好的在大学阶段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文学底蕴成为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以我国影视人才四大培养基地之一的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结合在教学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总结的经验,探索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人才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高校培养出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下传媒业的发展要求,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所需无法达成一致。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高校培养出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下传媒业的发展要求,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所需无法达成一致。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各大媒体平台是我国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主要输送阵地,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传统媒体的界限正在消融,这给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主要就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地高校的一拥而上,我国开办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数量已超出了社会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需求,发展前景堪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与教改的实践,对目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建议控制办学规模、强化能力培养、实施项目教学、开发办学模式,以促进播音主持艺术人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高飞 《大观周刊》2012,(45):70-70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有很多播音主持院校的观念和行动都不及媒体的发展,这样就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现如今,基于媒体的融合,发展多媒体平台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了当务之急。我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媒体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广大对播音主持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媒体融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影响,提出了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定位依据,并对其进行了探究。对播音和主持专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路燕妮 《新闻前哨》2012,(11):63-63
现阶段,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日益激烈,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调整播音主持教学,摸索出先进的教学理念,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各艺术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已被纳入艺术类的招生录取领域,入学门槛降低  相似文献   

17.
鲁景超 《现代传播》2016,(4):149-152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最早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院校,毕业生遍布中央及省市级媒体。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创新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应用问卷调查法、质化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不同年代毕业生就业取向的变化、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动态追踪这三个维度,结合传播学、语言学、播音主持艺术学,探究传媒变局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要求。  相似文献   

18.
汉英双语播音主持在我国出现已经有30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双语节目更是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关于双语播音主持的教学科研还相对滞后,双语播音主持人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至今很少,教学实践中仍普遍存在英语与专业课简单拼盘的问题.本文基于“全球传播能力模式”的理论基础,初步提出以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升双语播音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侯月  孟祥玉 《传媒》2018,(13):81-83
全媒体时代,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语态,传媒市场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如何及时转变理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业内外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在简要阐述媒介融合对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实践维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20.
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大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已成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美国教育家多萝茜·里奇教授的"高能素质"培育理论的育人理念为原点.结合当今我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现状及专业院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对高能素质培育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