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推广发展下的产物,对人们日常交际中有较大影响,成为大众媒体重要表达内容。网络流行语以其朗朗上口的特征,往往能实现迅速传播、广泛传播。文章以传播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传播功能、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认为强势网络语言模因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才能成为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类型.笔者从出版行业、网民宿主、教育行业的角度提出了规范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微传播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已深入地介入了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语诞生于信息时代,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必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变化.本文分析了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探讨了虚拟网络世界中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和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极强的传播效果,若把网络流行语与广告文案相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广告的传播力,进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观察对象,分析其特征和传播动因、探讨其双面性影响,以及在广告中加入网络流行语的优势所在,发掘网络流行语对广告创作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伟娜 《新闻窗》2013,(2):64-65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网民们大量对其进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完全依附于网络,很多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也会由网络传播向现实生活进行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虽然源自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但是这句话的真正走红还是缘于一起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7.
流行语是网络传播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农民、干部、教师、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影响的调查发现:在流行语知晓度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民群体低于其他四类群体;不同群体流行语的传播媒介基本以电脑为主,手机为辅;不同群体主要以同学、同事作为流行语的传播对象和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流行语的出现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流行语是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1]现今人们所说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谐音,比喻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句,如"伊妹儿"、"表酱紫"(不要这样子)、"恐龙"(长相不好看的女孩)等.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给人们造成的“符号围困”窘境,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消费符号属性进行确证,解读其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消费循环本质,并进一步对网民、平台、主流媒体三方主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为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流行语体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广告、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其发展与传播大致都会经历触发与产生、复制与模仿、磨蚀与印记等三个阶段.网络流行语体的快速发展与传播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网络媒介的推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根据费尔克拉夫提出的实用话语分析框架,独创性地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生产特征、消费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语传播对汉语体系发展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同时也对国内和国际网络用户造成困扰,不利于汉语言对内和对外的传播;展望网络语言今后的前景,新的网络语言依然会接着出现,同时无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会被社会淘汰,网络语言的规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以其形式新颖、形象简洁、传播迅速、时尚流行之特点而倍受网民喜爱。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也毫无例外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新闻事件,而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产生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可以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甚至会对新闻事件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浏览量盲目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保证网络流行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进入自媒体时代,公众对网络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信息的衍生品,也在传播中深受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既是公众对于文化因素的一种迫切需求,又是对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反馈。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够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唐嘉仪 《新闻世界》2011,(8):128-129
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网民通过传播扩散,或是解释加工,或是协调干预,使自己的意见引起其他网民的注意、认可、支持和追随,以此对网络事件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网民被称为"意见领袖"。在目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微博公益活动中,意见领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微博传播的特点对"微公益"的传播现象进行剖析,并将着重探讨意见领袖在整个传播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度流行语已经出炉,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评选出的年度流行语,对近年来流行语的传播特征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流行语的互联互通、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流行语映射出的社会心理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陈然  丁骋 《东南传播》2013,(4):34-36
本文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科学事件入手,比较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科学事件上的行为差异,以此探究科学事件在我国互联网上的传播特征。结果显示:作为科学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普通网民和网络新闻媒体在主要议程与分析框架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新闻媒体的议程影响公众对科学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作用有限。公众参与科学传播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议题与其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参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针对同一科学事件,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关注的主题以及传播功能框架的选择上均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0.
任睿睿 《新闻知识》2023,(11):35-40+94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地域歧视发生的新场域,也呈现出更广泛的参与性、更激烈的对抗性、更大范围的影响性等新特征。网络地域歧视言论在心理、社会、媒介三者的建构中形成,并表现出了“集聚-共振-对抗-扩散-消退”的动态传播机制。网络空间中地域歧视言论的传播,伤害了他人感情、增加了群际紧张、破坏了社会和谐,需要政府机构、网络平台、网民个体三方协同发力加以有效引导,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