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齐宇翔 《视听》2018,(6):21-22
"微广播剧"是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实现融合各种媒体传播的广播产品之一。本文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广播公益微广播剧《小扬飞飞》的创作实践经验为例,探讨分析这一类型微广播剧的创作规律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莫羡 《视听》2022,(4):130-132
广播剧是一种特殊的剧种,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立足广西特色,表现重大题材,成功塑造了田汉等把灵与肉交付给民族大义的抗战文化人形象.该剧紧抓题材优势,构建戏剧冲突,展现人物命运,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精品广播剧创作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3.
李康  姚加炎 《视听界》2010,(2):107-108
文化体制改革是涉及中国“软实力”的一场变革。江苏电台以独家题材创作的广播连续剧《永远的桃花扇》,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广播剧提名奖、江苏广播剧奖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台广播剧《格桑花开》为例,阐述了广播剧直抵人心的声音魅力,分析了广播剧在时代主题表达、真实与艺术结合、音响与音乐融汇等方面的创作要点以及广播剧的多媒体拓展。笔者强调用匠心制作精品,提升声音品质,以优质内容增强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从及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激发人们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说,广播报道剧无疑具有突出的作用。最近,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召开广播报道剧研讨会即标志这种广播剧样式正在引起广播界的广泛重视。任何具体艺术样式都有特定的规律,仅以广播剧一股规律用于广播报道剧创作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重视发展广播报道剧就要特别重视它的特殊规律的研究。为此在这里我对广播报道剧动态式和静态式做一次比较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坦 《中国广播》2018,(12):24-25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近五年来,国内广播剧界始终按照中央精神,遵循广播剧发展规律,把“融媒体发展广播剧”作为工作的关键词,无论是全国广播剧界举办的微剧大赛与论坛、业务培训,还是评析创优与市场培育,都坚持融媒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广播剧的初创期无线电广播发明于1906年,电台正始播出则始于1920年。相隔3年之后就诞生了广播剧。过去我们都把1924年英国广播剧《危险》当成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最近我发现1923年10月,在格拉斯哥广播的广播剧《罗布·罗伊》(原作司  相似文献   

8.
《垂直救援》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部推出的纪实广播剧,播出后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荣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度江苏广播剧奖一等奖。两年后重听《垂直救援》,其题材、内容、制作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广播剧,英文名为Radio Drama或Audio Drama,是广播媒体音频传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没有可视组件,主要为播音员、主持人或配音演员以戏剧方式呈现出的一种广播作品,听者通过听觉接收,再赋予想象,从而完成作品的叙述。1950年2月,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之后,广播剧剧目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0.
兰新之 《视听》2022,(5):3-6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依托广西广播电视台及广西区内各县级融媒体宣传推广,同时与国内各级媒体合作,结合线上直播与线下活动等方式,嵌入电商平台与短视频平台,与社会形成广泛联结,满足广西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西广播电视台与各县级融媒体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直播中...  相似文献   

11.
乔婕 《传媒》2021,(15):32-33
全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媒体融合转型战略推进中的关键点.为提高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福建省尤溪县立足媒体发展的现状,整合尤溪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等一系列媒体资源,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形态,注重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开发与建设,借助全媒体多渠道、多样化、多覆盖的优势,推进县级融媒改革升级,全面打造体现尤溪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  相似文献   

12.
广播剧是在剧本的基础上,以演员演播为主体,以广播媒介为载体的一门听觉艺术.广播剧的特征是运用声音手段塑造人物、烘托环境和展现剧情,受众则是在听觉与思想情感的转换中理解剧情,是"线性的想象的艺术".三集广播剧《迎春花开的时候》,自从2015年底以来,陆续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邯郸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陆续播出,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热议,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不仅作为主旋律精品,也称得上是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3.
白晶 《视听界》2009,(3):113-113
广播剧用声音讲故事,用声音的叙事功能和造型功能来演绎矛盾冲突,听声赋形,是广播特色的“集大成者”,曾经一度兴盛。但广播剧制作费时耗力,很多县级台知难而退,选择放弃。能否制作广播剧,能否制作上乘的广播剧,是一家电台综合实力的体现。县级台也有优势,若独辟蹊径,亦可创作出广播剧精品。  相似文献   

14.
戏曲广播剧是文艺广播的新品种。它以鲜明的戏曲风格和比戏曲舞台剧更接近生活的特点,为广播艺苑赢来了更多的知音。自八十年代初第一部戏曲广播剧诞生以来,已有数以百计的戏曲广播剧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作为戏曲广播剧重要组成部份的音乐,对于一部戏曲广播剧的成败优劣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就戏曲广播剧音乐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戏曲舞台剧音乐的异同等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为了便于论述,我们把广义的音乐中的  相似文献   

15.
阚平 《中国广播》2004,(10):50-52
广播剧《沙宝》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听来却令人震撼,使人为之动容。2003年,广播短剧《沙宝》先后获得了亚广联娱乐节目特别推荐奖、中国广播剧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剧专家奖一等奖,得到了广播剧专家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6.
<正>1996年1月,中宣部决定从第五届起,将广播剧纳入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至今已整整十年。岁月匆匆,回首十年来所走过的广播剧创作之路,作为一个亲历者、参与者,笔者感慨顿多。广播剧作为广播特有的艺术品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曾影响和熏陶了一代代广播听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视的崛起,广播受到冷落, 广播剧一度陷入低谷。一些地方的广播剧队伍散了,广播剧播出的时间撤了。广播剧进入“五个一工程”奖评比之后,极大地激发了广播剧的创作,广播剧开始复苏。全国各广播电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广播剧。福建电台借了这股东风,也创作了一大批广播剧。其中多部作品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广播剧奖,成绩斐然。福建电台的获奖名次位居全国电台前五名。作为广播剧创作的小省,能获得如此好的成绩, 实属不易。今天回首往事,其艰辛与欢乐历历在目。此时,我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以献给这个不寻常的日子。 1996年1月,当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的文件下达时,对我来说,是一片的茫然。福建电台虽然曾创作过不少广播剧,但已多年不生产,更不用说获奖了。“五个一工程”奖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主旋律题材应该是怎样的呢?其艺术的标准将如何把握?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1995年,福建省出了一个典型人物-温端生,他是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的一位骨科医生,因热心助人而积劳猝死,其事迹十分感人。福建电台因报道他的事迹而获得福建广播新闻奖一等奖。时任分管广播剧创作的陈坦汶副台长认  相似文献   

17.
一、制约广播剧艺术创新的原因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电视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广播自身空间受到了挑战,广播剧艺术也面临着生存困境,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 其一,广播媒体为寻求自身生存空间,节目播出形式发生变化,以全天直播、低成本节目制作方式适应市场需求,达成赢利目的,使制作复杂带有艺术特色的各类传统广播文艺节目包括制作成本比较高的广播剧艺术陷入低谷,各家电台的广播剧制作部门纷纷解体.时至今日,我国的广播节目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广播剧创作仍然回避,尤其对广播剧能否像电视剧那样在市场化传播模式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效作用产生怀疑,因此,广播剧艺术的发展依然处于缓慢状态.  相似文献   

18.
邱乐群 《中国广播》2018,(12):22-24
本文以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广播剧《本色》为例,对广播剧创作过程进行剖析,笔者认为,时代脉动、工匠精神、声音特质是该剧成功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9.
张慧娟 《中国广播》2012,(11):67-69
目前我国广播剧已有长足发展,但在产量、质量、剧创作单位及专门的创作人员数量等方面与其他形式的艺术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阶段还明显存在种类单一、缺乏新意,题材陈旧、缺乏创意,播出时间有限等瓶颈。今后还需要加强广播剧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开发新的广播剧作品,注重广播剧品牌建设,联合新媒体,拓宽传播途径等.  相似文献   

20.
温燕霞 《声屏世界》2017,(10):23-25
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梳理该剧的创作经验,对指导广播剧的创作生产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该剧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紧扣时代特征,严抓剧本创作,充分发掘地域文化,彰显广播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