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什么说把新闻报道和宣传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再申述一下我的理由和认识。从一篇一篇的报道来说西方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说新闻只应当如实地报道事实,记者不应当发表意见,不应当议论。发表意见、议论,是社论的事,是专栏文章的事,不是新闻报道的事。他们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有一个很漂亮的理由,说是我这个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     
北京举办‘现代知识与新闻工作’研修班中宣部新闻局、中国记者协国内部、中国科技培训中心和北京现代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现代知识与新闻工作’研修班,于四月十九日在中国记协新闻发布大厅开学。这个研修班对首都各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翻译、播音员及行政管理干部,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的教育。研修班邀请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管理科学方  相似文献   

3.
代表广大科技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终于和读者陆续见面了。我认为,这是我国科技史工作者站在中国自己的文化舞台上,对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研究的重要奉献。因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是世界的一部分,尽管主要是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个案的广泛、深入研究。应该说,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今天,无疑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广泛交流,它对世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我国来讲,这些研究成果既丰富了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基…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在“转化”中看多数》,它的显著特色,是在对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时。表现了记者的冷静态度。记者并没有把注意力只放在善于“转化”的少数“先进典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还不善于“转化”的大多数农民身上。这个独特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同许多做“转化”的“正面”文章相比,不能不说是冷静的选择。通讯中三个问句小标题:是快还是慢?他们为什么不要奶牛?磨不推能自转吗?是记者用启发人思索的方式来谋篇的。在历史发生转变的重要时刻,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能不能适应历史的转变。在这方面,记者、报纸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不会忘  相似文献   

5.
经常有学生问我:"学新闻,未来还有出路吗?"我理解问话隐含两层意思:其一,今天已是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人说是"全民皆记者"),在此情况下,新闻人还有优势吗?其二,高等学校的文史哲经法等文科专业甚至是理科  相似文献   

6.
中国什么时候能实现载入航天?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甚至火星?几乎每一篇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报道都能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关注。但中国的航天计划一向秘而不宣,即使偶尔有航天局官员透露只言片语,也绝不会做详细解释。科技记者只有从其他途径,寻找这方而的信息。 凭借新闻敏感和英文优势,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在最近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就发现了一个关于中国空间技术的大“秘密”。美联社说:“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提供了中国航天事业接近突破时的最新信息。” 说是“秘密”,其实它就刊登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公开发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改革对记者提出的新课题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记者要站在时代的前头。过去,人们认为,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这话不错。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真实地记录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向全世界报道了十月革命;中国名记者范长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西北  相似文献   

8.
近来常听到有通讯员、甚至相当老的通讯员问:“记者和通讯员是什么关系?”老实说,提问的人未必丝毫不懂,所以明知故问,是因为“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乃至“裂痕”。混乱源于某些记者作风不正。据反映,记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前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军队行军时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事实上,现在人们通常把超越时代潮流说成是"前卫",如前卫艺术等.编辑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本应是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为什么说编辑不能太前卫呢?  相似文献   

10.
编辑随便谁都能干得了,编辑随便谁都能干得好。不是吗?报纸上漏洞迭出的现象刹也刹不住,可有哪位编辑怀疑自己不称职呢?手中版面再生厌出错,自我感觉依然出奇地好,“我不行我能干到今天吗?”无能而又自信的编辑不是“凤毛麟角”,“五十步笑百步”的聪明人常叫人哭笑不得。通通顺顺的文章,到手涂个身首两地,莫名其妙,端到报上还自视为功德一件。遇有涉及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的,凡不懂处舍而不用,全都不懂全都不用,于是也根本不必自己去增加一点文学修养,甚至文字水平。编辑就是一道关卡,任是圣贤文章也请屈就一下,不肯用就是不  相似文献   

11.
有记者问我:8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些很有名气的记者,他们所写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如《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鲁布革冲击》、《命运备忘录》、《倾斜的金字塔》等。面对电视的挑战,中国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时代?还会不会产生名记者?我有一种感觉,很有可能这样的时代就要到来。为什么?这是因为,新闻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或经济上发生重大变  相似文献   

12.
刊林漫步     
世界上没有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有的人以为,既然讲新闻自由,就不应该有什么限制,讲限制就无所谓自由。持这种看法的人,中国有,外国也有。一次笔者出国访问,一位外国记者问,“中国有没有新闻自由?”笔者回答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有新闻自由。”又问:“有新闻自由,为什么还要用四项原则加以限制?”笔者用这位记者自己国家的情况回答说:“贵国是世界公认的有新闻自由的国家,但也有几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作为国教的地位,皇室的尊严和权利,国家的利益。不能因  相似文献   

13.
近来常听到有通讯员、甚至相当老的通讯员问:“记者和通讯员是什么关系?”老实说,提问的人未必丝毫不懂,所以明知故问,是因为“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乃至“裂痕”。  相似文献   

14.
培养名记者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访,谈到某报发了一篇生动感人的通讯。为此我特意翻阅了一下,果然名不虚传。可是欣赏、学习之余,对篇末一行后边挤着的那个“本报记者”产生了点想法。这样好的文章,为什么不把记者的名字标出来呢?又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前面题下的位置呢?难道是害怕记者出名吗? 记者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姓名,既表示对文章的内容负责,又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调动写作的积极性。记者因此出了名亦未尝不是好事。何惧之有? 说来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名家,文艺界有名演员、名导演、名作家;教育界有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青年》被诬蔑为“黑刊物”,“罪状”之一是说,中国青年编辑部办刊依靠“老名专”而不依靠青年群众,走的是“资产阶级办刊路线”。所谓“老名专”,指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理论、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各条战线的著名专家、学者。在经过拨乱反正后的今天来看,这条“罪状”应当说是“莫须有”,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1989年2月25日。北京西郊中国科学院院部大楼。改革、开放,催动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不断开拓着新闻报道的新思路和新领域。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如何?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新闻媒介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如何报道科学家?科技记者应  相似文献   

17.
FOJO,乍看这个名字,真以为是个日本机构的名称。难怪连他们介绍自己的宣传品劈头第一句话也是:“不,FOJO不是练习日本自卫术的中心,尽管我们有时也想踢谁一脚。”FOJO其实是瑞典新闻进修学院的简称。它是瑞典唯一一所专门培训在职记者的全国性机构。 讲起FOJO成立的经过,现任院长艾尼丽·埃瓦斯说,当年瑞典的一位财政部长对瑞典记者经常向他提一些“傻问题”感到恼火,觉得这些记者“太笨”,不懂经济,应当对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科技新闻写作已经不是以前的概念,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所以,今天的科技记者不再满足于写一两个发明和发明家,在宣传科学家默默奉献,和做好一般性的科普宣传的同时,力争写出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决定性影响。不少科技记者正在追求一种更加宏观的、世界性甚至宇宙牲  相似文献   

19.
三、谈稳稳,在新闻记者应具备的个性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与稳字结合成的许多词,如稳定、稳重、稳妥、稳当、稳健等,差不多都适用于新闻记者。为什么新闻记者需要稳呢?萧乾把稳与不稳提高到能不能当记者的试金石的高度来看待。他对在他身边的年轻人说,你这样愣,永远不能当记者。  相似文献   

20.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