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高粱》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同时运用复调和反讽等手法,有别于传统的小说。《红高粱》电影是对小说的改编,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电影在叙事视角和画外音以及视听画面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世界。小说和电影以各自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理论,对小说《辛德勒方舟》和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和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写作和拍摄意图,探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影片与原著在精神实质上的等同和总体意义上的等价,从而使读者和观众获得一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展示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从中不难发现依恋与背叛的主题。陈凯歌以此为剧本拍摄的电影《霸王别姬》,又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感受。这两种异质文本在故事、叙述和文本三个层面上除了某些相同之处外,又分别保持了小说和电影的独有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貌和故事主题。但二者在带领读者和观众进入艺术世界的可能性和随之产生的感动却是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9,(3):57-59
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极具个性化的精神作品,小说到电影中间存在着改编剧的叙事转换问题。从冯小刚导演改编严歌苓小说《芳华》的叙事转换入手,分析两种不同叙事类型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情节方面发生的转换,以及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文化产业也实现巨大的跨越性发展,尤其是电影业的发展,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充满幽默感和风趣感的小说,该小说在1811年出版,作者为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但电影则是经改编并于1995年由李安执导拍成的同名爱情电影,该电影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幅直观美的画面,美妙的视听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味无穷。本文主要对作品《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及电影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方式下作品的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说和电影作为艺术符号具有的同一性。但从改编来看,它们在媒质、叙述方式、描述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小说和影视的各自生产,以及受众(既是读者,又是观众)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改编要想成功,必须重视受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电影和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其平缓的语调,悠扬的音乐向读者、观众诉说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已,默默守候和付出的女人的一生。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在湮灭的女权话语世界中,整篇小说和电影以一封书信表达了女性意识,从女性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内心世界,女性意识,进而发人深省思考女性意识及其存在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今华语电影市场下,出现改编文学作品的热潮.中法合拍影片《狼图腾》,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通过比较《狼图腾》原著及改编电影,分析电影叙事手法,和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以期让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和改编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50-152,156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张焱 《文教资料》2014,(36):136-138
2007年上映的英国电影《赎罪》改编自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导演乔﹒怀特以他独特的领悟和别出心裁,将他最感兴趣的"人的面孔"与"人的情感"技巧性地表现出来,打破了传统影片擅长讲故事、调动观众抽象思维能力去破解影片意义与价值的格局,从而也给读者提供了一种自由感受的向度。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对比来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相似文献   

12.
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否定大众文化到以费斯克为代表的肯定大众文化的嬗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理论家所处社会环境变化对理论家的影响造成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他们的审美接受推动电影人去生产属于观众的电影文本。当前优秀华语电影的观众能动力既决定娱乐也决定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电影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充分狂欢的人,在观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电影的观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发生矛盾,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13.
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电影《暖》都包含了一个残酷的故事内核,电影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传达出脉脉温情,使观众感动而非震颤,本文结合当下的影视创作简略地考察了急剧变化的现实以及变动时代中灵魂的躁动和脆弱。  相似文献   

14.
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和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自的不同内涵:小说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之路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而电影则突出了对极端的理性精神、愚昧的家族制度和盲目的个人崇拜的批判,最终却失去了观众.  相似文献   

15.
徐健钊 《考试周刊》2014,(80):41-42
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电影讲述了相同的故事,但二者效果却不同,这主要由于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差异。从叙事结构上看,电影《追风筝的人》保留了小说中的顺序结构,但对小说中独特的二元对立结构诠释得不够;从叙事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电影特有的叙事手法要比小说丰富;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改编电影重现了小说中的一部分人物形象,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处理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6.
姜文的电影作品极具后现代性,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无论是电影的叙事手法,还是影像风格,都具有强烈的游戏感。正是这种游戏感消解了电影银幕的存在,将电影和观众紧紧地连在一起,让观众参与到电影的游戏中,并思考自身在电影中所处的位置。姜文电影的成功也可以说是中国新一代导演的游戏意识和游戏手法运用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电影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建国60年来,我国小说电影改编在时代条件、文学状况和电影自身发展情况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观念上不断深化,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理清我国小说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对推动改编电影发展,繁荣电影创作,提升我国电影业的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现代叙事学有关小说理论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霍建起电影《暖》中的画外旁白对观众同情心理的控制作用,以及该旁白在叙事时选用的内视点角度是如何影响观众对影片作出道德评价的。  相似文献   

19.
小说<妻妾成群>着意刻画古井意象.一次又一次不急不缓地渲染古井,烘托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渲染出大宅院的呆滞、阴冷,从而刻画出知识分子颂莲的多思敏感与内倾的性格特点,也暗示出井是斗争后的女人的最终归宿.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个抢眼的意象,从视觉上抓住观众,在听觉和感官上给观众冲击.让观众慢慢回味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2009年度奥斯卡电影节上大获成功,可以说艺术特色把这部影片引向了成功之路,从小说原著到编剧、导演、剪接、电影主题歌曲、原创音乐、音效合成、摄影、演员等方面,这部作品并非完美,但确实是十分优秀的一部作品,艺术创作上的全面开花,让观众在更大层面上接受了这部影片,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