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16,(21)
正直百五铢背"为"钱(见图),广穿厚肉,上下右左顺读,面背皆有内郭。正面钱文"五铢"二字略显瘦长,"直百"二字则稍宽肥;钱背所镌"为"字在穿口左侧。据说钱文为诸葛亮所书。是钱为青铜质地,直径28毫米,重7.8克。整个钱体布满硬锈,是典型的出土之物。钱币学界将直百五铢背"为"钱称为"犍为五铢",因其铸地在四川犍为县,  相似文献   

2.
何开俊 《收藏界》2012,(3):68-68
图1机制“光绪通宝”方孔钱为常见普品,与其钱文及造型相同的满穿钱被定为五级品,而图2这枚满穿钱的正面钱文“光绪通宝”四个字与图1的钱文个个皆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魏咏柏 《收藏界》2013,(3):87-87
几年前,我到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参观。晚上在古街闲逛时,看到路边一家刺绣店还没打烊,打算进去欣赏—下苗家刺绣。后来无意中在柜台上一个纸盒里看到了十多枚古钱,大多是乾隆、光绪年间的常见古钱,不过还是有一枚引起了我的注意。此钱“直百五铢”篆书顺读,“五铢”二字略为瘦长而与汉“五铢”字样近似,“直百”二字宽矮,面、背有内外廓,背“为”。  相似文献   

4.
温苏 《收藏》2009,(5):119-119
笔者藏有一枚清代“道光通宝”钱,较为特殊。该钱直径27.5毫米,厚2毫米,重8.2克;面文“道光通宝”中的“通”字为双点通版,背文为满汉文“宝临”。其铜质精良,铸工尚可,包浆熟旧、自然,唯钱文稍显粗糙(见图)。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在黑龙江某地集得一枚背阴刻似契丹文,面文右旋读"大安年宝"小平钱。看钱文粗犷洒脱,楷含隶意,书写省笔、隐起文等特征,辽风十足。辽钱中钱文横书有例可寻,如"清宁二年"大钱。然,此钱面穿下只一字横卧,独具变化,给人以全新视觉。真可谓钱文布局方面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6.
许杰 《收藏界》2010,(3):83-83
“泰和重宝”为金章宋完颜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之当十大钱。此种钱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钱文“秦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直读,由金代书法大家党怀英亲笔所书,字体精纯典雅,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7.
周定国 《收藏》2001,(7):65-65
湖南某地一民工在河中挖沙时,拾得篆书“永通泉货”古钱一枚。该泉直径32毫米,厚2毫米,面内郭宽9.5毫米,背内郭宽10.5毫米,重8.9克,形制规整。钱文自然、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文质彬彬,字迹清晰。与过去各种古钱图谱所载此种钱的钱文不同处是:永字有三笔接内郭;通字的“走”之旁最后一笔呈十分流畅的婉转流丽半月形,而不是过去资料所载的钝角形;泉字的最后一、二笔不连结而分离(用放大镜观察也有可能是铸造时的缺陷);货字为圆贝宝,货字的第四笔与第一笔相连接。整体欣赏四字,有一种更为典雅之感,与过去所载显然不是同一版别。  相似文献   

8.
袁水清 《收藏》2007,(11):116-117
古代面值最大的金属铸币——国宝金匮直万 国宝金匮直万为王莽铸币之一,其造型秉承了莽钱一贯的别致风格,钱体上半部为一方孔圆钱.篆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呈方形,篆书“直万”二字。其铸造精良,文字劲秀。此钱是王莽时期的货币昔日已成定社论,  相似文献   

9.
叶柏光 《收藏界》2012,(10):76-77
中国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造了"大宋元宝"铜铁钱,为非年号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之分。背幕有光背、纪年、纪监之别;纪年者有元、二、三之记,纪监者有汉、春、定、泉之载。同时期还铸有"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铜钱,钱文"大宋通宝"四字直读,瘦金体真书文  相似文献   

10.
苏国治 《收藏界》2011,(9):71-72
异彩纷呈的非行用品辽钱中,铜多银少,金者罕见。面为"应历通宝"钱文,背高浮雕全龙图纹的金钱,在辽钱中尚属首见。"应历通宝"金钱,外径22毫米,厚2.1毫米,其中浮雕高1毫米,重量4.2克。钱面规制,轮廓周正,字廓高挺,字口深峻。钱文隶书,右旋读,辽风彰显,时代气息十足。钱背是在凸出的台面上,按顺时针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志荣 《收藏界》2012,(2):69-69
此钱为宋孝宗赵昚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铸。面谈一谈 真、篆二体,钱文四字旋读。楷书钱为孝宗御书,铜钱仅见折二对钱。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招纳信宝”钱。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安抚大使刘光世铸。大如折二,钱文楷书,背穿上“使”字,穿下签押符号。丁福保先生在其《历代古钱图说》里有记载:“中兴小纪,绍兴元年,金达兰居祁州,其众留承楚,大师刘光世欲携贰之,乃以金银铜铸三色钱,文日招纳信宝,获金人则燕钱而遣之,未几踵至,得众数万。”获金兵后,设宴招待,  相似文献   

13.
刘珅 《收藏》2006,(4):105-105
笔者集有一枚银质刻制压胜钱,此钱一般用于佩戴,装饰之用,重15克,直径2.8厘米,方穿,薄片。正面钱文“民国万岁”4字,字的四周为缠枝牡丹图案,珍珠地纹;背面有“五权宪法”4字,文字周围刻有花卉图饰。  相似文献   

14.
<正>万历通宝是明代中后期明神宗朱翊钧的铸币,始铸于万历四年(1576年)。目前流传于世的万历钱多以光背为主,背字的万历通宝相较少见。而在为数不多的几类万历背字中,尤以“厘”字类较为特殊。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万历背厘字钱,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万历通宝背右厘、万历通宝背厘二以及万历通宝背厘十。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光背钱改制的背厘钱。  相似文献   

15.
珍币二品     
天雨 《收藏界》2010,(1):73-74
新发现的“大安通宝”西夏钱 最近在家里整理过去收藏的钱币时,发现了一枚珍贵的西夏汉文小平钱——“大安通宝”。此钱夹在一串明清两代钱币中,该钱币为青铜质,传世品,包浆熟旧,钱币表面呈现绿色并经风化腐蚀而显示出剥落的包浆。钱文直读,重4.3克,外径2.4厘米,厚0.15厘米,素背。“大安通宝”四字,字体笔划较谱微细,文字工整,  相似文献   

16.
笔者集藏一枚日本长方形钱牌,长54毫米,宽38毫米。黄铜质,圆穿有廓。面文为直读"铜山至宝",背文为"二人当百",包浆黑漆古,"山"字下方有一片锈层脱落,露出铁锈色老包浆。面文楷书绵顺规整,背文行书活泼随意,磨损自然,风格与我国钱文迥异。  相似文献   

17.
佟昱 《中国收藏》2020,(5):108-112
崇祯通宝背满文钱并不算少见,但由于其面文为象征明朝统治的崇祯年号,而钱背为代表清朝统治的满文“宝源”二字,也有人释读为“宝云”。矛盾的两面融于一钱,难于解释。加之官方史料又只字未提,所以在泉界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相似文献   

18.
陈联廷 《收藏》2009,(11):121-121
笔者藏有一枚安南(今越南)所铸“明德通宝”花穿钱,背文为草书“万寿”二字。直径25毫米,重5.5克(见图)。生坑绿锈,令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9.
笔者前几年集到一品"明命通宝"背"六治允事三修孔府"大钱(见图),是品生坑,黄铜质,直径4.85厘米,穿径0.8厘米,厚0.15厘米,重23克。该泉绿锈入骨,包浆陈旧,铜锈自然,品相极美,钱体轮廓周正,钱文流畅规整,书法刚劲有力。钱面四字直读,钱背八字则旋读。"通"为双点通,背文八个汉字也写得颇有功力,  相似文献   

20.
钟成华 《收藏》2008,(12):128-129
“佛法僧宝”铜钱(见图),直径24.5毫米,穿宽5.8毫米,厚1.1毫米,重3.4克,钱文篆书直读,光背无文,安南(今越南)陈禺陈朝天应年间(1516年)所铸。安南古泉币,受中国影响深远,是为方孔圆钱形制,饯文均仿汉字,亦有用中国年号铸钱。在陈朝所铸“天应元宝”“佛法僧宝”“宜和祜宝”三品中,唯“佛法僧宝”钱传世较多,是陈朝(1516~1521年)陈暠父子大量铸造的流通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