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微文化”①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表达和自我解放,快节奏与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难以抽出整块时间来关注某一事物.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传统广告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而二维码广告作为新兴的广告形式,在“微文化”时代具有“天然”的适应性.2015年5月13日,vivo手机在《人民日报》做了整版二维码广告,二维码广告已成为传统广告突围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齐二娜 《今传媒》2011,19(1):122-123
根据学者提出的广告场概念,本文对新媒体广告——手机二维码广告的广告场进行了深度分析。进一步指出手机二维码广告是广告媒体精细化的典型代表。其最大又最小的场域,最强的场强,最长的场时,使其当之无愧的成为整合营销时代的"超媒体"。  相似文献   

3.
陈积常 《传媒》2015,(23):68-69
在数字媒体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二维码技术与广告的成功嫁接,打破了传统平面、广播、电视等广告形式的种种限制,具有了更多的优势.本文从二维码技术的概念入手,分析二维码广告的特征优势,继而探索其互动模式所带来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4.
贾换换 《新闻世界》2013,(11):128-13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技术的成熟,以及二维码识读技术的推广,二维码广告成为广告商青睐的一种广告营销形式。但二维码广告的发展存在着几重障碍:手机能不能扫描二维码、用户凭什么要拍、二维码码制不统一、存在安全隐患等。尽管障碍重重,但二维码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5.
刘一荻 《新闻世界》2013,(8):194-195
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微电影这种不同于传统网络贴片广告和网游植入广告的新形式获得青睐。本文以雪佛兰推出的一系列微电影为例,着重探讨微电影广告这一网络植入广告的新形式的传播优势,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何玮 《东南传播》2010,(4):87-89
现代广告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创意,为广告与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但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广告相互制约。因此,现代广告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时,首先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文化的时代变迁,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傅砂砂 《大观周刊》2011,(31):100-100,80
数字时代的今天,媒介不论传统与否,都已成为广告的承载媒介,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介--电影自然也不例外。广告的无孔不入。并不是因为广告信息的供不应求,相反,人们对传统的广告早已熟视无睹,这是以使得广告主、广告商们恐慌。广告该找出路了。广告商们也许想到了:“以往广告做的太过直白,直白的让人排斥,或许广告可以委婉的表现,以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广告主和广告商在电影媒介上尝到甜味之后,电影便成了屡试不爽的广告媒介。虽电影观众对于电影媒介广告的是非说法不绝于耳.然其依旧以势不可挡之速崛起。  相似文献   

8.
金融广告的文化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生活在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时代。文化正全方位地向经济生活领域渗透,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无不充满了文化性、文化味。人们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和成长,其思想意识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这就为广告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背景。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市场经济中已出现了“文化涌动”的浪潮。文化经营、文化经商、文化管理、文化从业,已成为企业求生存、图发展,开发产品,领先市场的主旋律,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时代的大趋势。 金融广告文化就是金融活动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广告文化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其对象是…  相似文献   

9.
袁紫娟 《东南传播》2015,(8):147-148
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随之取得重大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受众获得更多的传播媒介,受众在接收讯息时已由原来的被动而变得更加主动,所以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已经收到巨大的挑战,对于广告而言,受众早已反感借助传统媒体发布的形形色色的广告形式,同时,也开始厌恶在使用网络时充斥其间的各种无孔不入的传统广告。营销3.0时代的来临和发展,使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广告形式,于是原生广告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正在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广告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士梅 《新闻界》2005,(5):134-135
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广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二者有着密切的不容忽视的关系.近年来由于广告传播中多起“问题广告”的出现,如立邦漆“盘龙滑落”、耐克的“恐惧斗室”、“新兴医院广告风波”、“屈原喝酒不跳江”,以及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虚假广告泛滥成灾等种种现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广告道德问题”的激烈讨论,人们在感叹“道德缺失”之余,开始思考规范广告传播的道德问题.在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现代广告如何摆正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求得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恐怕是摆在现代广告发展道路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这一点,本文试就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广告的影响方面作以探讨,以期能对广告伦理的建立和现代广告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微传播,颠覆了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实现了广告传播的“微”范式转型.以微信、微博引领的微媒介,为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微环境下的广告宣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但也导致虚假信息、抄袭创意、盗版内容等废弃文化现象传播得更快更广.本文拟以“废弃论”来观察与分析微文化与微媒介现状,以期助力当下微广告的良性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广告面临严峻挑战,广告产业将面临自印刷技术普及以来最大的变化。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本文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广告理论体系、概念内涵、产品特点和运营思路——"微广告"。本文重点论述了"微广告"移动化、互动化、分众化的概念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以多维化、迭代性、分组交换为特征的"微广告"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3.
郭曲红 《大观周刊》2011,(45):37-37
“三网融合”时代的来临对传统广告提出了挑战,后现代广告在符合消费社会文化和受众理念的情况下孕育而生。但后现代广告自身却存在着缺陷,破坏性创新恰洽从传播学领域内的延伸意义中,为后现代广告找到了一条和谐的、可持续的破坏性创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多种多样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信息的发展造就了微时代的到来,而微时代造就了多样的微产物和文化。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微电影广告的出现使其在广告界和营销界大放异彩。微电影广告十分符合观众的口味,巧妙地将其品牌理念与价值观融合起来,给人们以情感上的享受。毫无疑问,其独特且新颖的角度、植入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手段,为其创造了极大的商业价值,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5.
张学佳 《新闻世界》2012,(10):97-98
微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社会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其中以微电影为代表更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微电影有可看性、便捷性、互动性、灵活性的优势,微电影与广告间的跨界合作成为广告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突破了传统植入广告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局限,成为广告营销界的新宠。本文以海尔卡萨帝的微电影广告《谁的爱填满冰箱》为例,分析微电影广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广告文化的社会影响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每每提到广告文化听到的批判声音往往强过赞扬,辩护声音也微乎其微。本文从广告伦理角度出发,客观阐述了广告批判学派的观点,与此同时,运用“购者自慎理论”、功利主义理论、契约权利理论和道德义务理论为广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哲学辩护。  相似文献   

17.
周天一  黄叔界 《传媒》2016,(5):78-80
本文探讨了广告艺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从中国传统的“家”“节”“情”文化内涵着手,对广告艺术进行分析,提出应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融入到广告创作中,而不能只停留于素材的简单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南 《新闻前哨》2013,(7):114-115
微信以其独到的优势超越了传统的移动即时通信方式,进一步昭示着广告"微时代"的来临。文稿是广告的核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技术如何发达,在微信平台上的广告营销中,文案写作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大商业时代的背景下讨论儒家文化对于广告产业的影响无疑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接触媒介的过程所触及的广告信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着多样式、多创意、多深意的方向发展。各种广告层出不穷,期间产生的竞争也日益强烈。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国家来说,为了迎合中国受众的广告品位,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和审美要求注入现代广告的呈现当中以赢得受众的共鸣与认同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时代,广告作为消费的引导者日趋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建构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的重要资源。在审美文化的视域下,广告天然地具有反传统美学的属性,其完成商业任务的功利性目标是对经典美学理论超功利、距离、及非物欲说的消解。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实践,也彰显了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