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静 《收藏》2012,(12):74-77
西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更铸四铢半两钱,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铢钱,四铢半两钱前后共铸行50余年。此种钱大小适中,制作较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9)
正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据此知,有些四铢半两钱制作欠规范,皆因当时国家对铸钱放松管理,允许民间私铸有关,所以就造成了钱文上的版式差异,以及带有特殊记号和刻划纹  相似文献   

3.
董良义  王旭东 《收藏》2014,(12):76-77
四铢半两钱铸行于西汉文帝前元五年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75~前119年)。笔者在收藏的汉四铢半两钱中,发现有少数钱面上铸有记号,这些记号钱多为穿上下竖划,还有少数星纹者。现选择一些面上有星纹记号钱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马聪 《收藏界》2010,(6):92-93
西汉文景时期,行用四铢"半两",国家解除盗铸令,允许民间自由铸钱,更有王侯肆意铸造,致使钱法大乱,四铢"半两"充斥市肆,品种版别更为复杂。笔者在当地收集的五枚吴王"半两",更是研究"半两"版式的有力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5.
董良义 《收藏》2013,(8):68-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  相似文献   

6.
袁水清 《收藏》2007,(8):136-137
最早的统一流通货币——秦半两 半两钱在战国时期即已铸行于秦国。始铸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但与史载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一事或有关联。据近年考古资料,先秦半两大小错出,不尽重12铢(图11)。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  相似文献   

7.
张黎晨 《收藏》2010,(3):124-125
民国8年(1919年)陇南镇守孔繁锦在天水开始用翻砂法铸造铜元,故称其为天水砂版。初时以仿铸四川篆书“汉”字五十文、一百文铜币为主,后又陆续铸双旗二十文、五十文及九星砂版。民国13年(1924年)停止仿铸川币,杜绝民间私铸,开始铸造孔造辅币五文和十文。  相似文献   

8.
董良义 《收藏》2012,(4):90-91
《汉书·食货志》载:"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铬(yu),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铬。"看来当时确有磨半两钱取铜的现象,更铸有廓的五铢钱,主要目的是防止磨钱取铜。从出土的半两钱上看,确有一些被挫磨过,但是被剪凿磨边的"四...  相似文献   

9.
董良义 《收藏》2013,(15):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据说像蛇  相似文献   

10.
海泉 《收藏界》2010,(10):81-82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铸同治钱有两种:一为“通宝”(仅小平),一为“重宝”(见有当四,当五,当十)。在旧泉谱中素有“同治通宝无大钱”之说,这是除了小平大样(直径28毫米,直径30毫米)和小平特大样(直径32毫米)之外而言。  相似文献   

11.
许杰 《收藏界》2010,(7):84-84
“大中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1367年)所铸。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共五等。“大中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四类。“洪武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所铸。形制同大中钱,也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面文“洪武通宝”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也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在我国的确立,货币发展也随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期间逐步形成了以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为主的四大货币体系。其中圜钱铸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此类钱为圆形圆孔,面背一般均无廓。穿孔不太规整,一般正面较大,背面略小。钱体背部平整,背径略大于面径。钱的穿眼内多能观察到钱币铸  相似文献   

13.
汪洋 《收藏》2015,(10):72-74
由于受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战争等影响,清政府出现大规模财政危机,军饷严重不足。成丰三年(1853年),为筹措浩大的军费开支,清廷开始发行纸币“钞、票”,同时又令各省陆续铸造纪值大钱,由当十至当干不等。作为江南第一大钱局的江苏宝苏局,于咸丰四年初开铸当五十、当百大钱,至咸丰五年停铸,  相似文献   

14.
何文育 《收藏界》2010,(7):91-91
金代崇庆年间(1212-1213年)所铸的“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型铜钱,在泉币界名声显赫,为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列。然未见有“崇庆元宝”小平钱的报导。  相似文献   

15.
梓荃 《收藏界》2014,(3):16-37
陶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制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风格粗扯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1962年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圆底罐,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试为公元前6875±240年,为夹砂红陶,外表有绳纹。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则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来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  相似文献   

16.
王泰初 《收藏》2014,(8):94-95
王莽在执政称"摄皇帝"的第二年(公元7年)进行了第一次币制改革,铸行以五为基数的序列货币,其中铸造的栔(qi)刀五百与一刀平五千造型奇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树一帜。正因如此,王莽刀币成为最受当今钱币收藏者青睐的钱币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的《水洲传》播出以后,引起了众多观众及武术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对剧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感兴趣,对全剧一百三十多场武打戏更感兴趣。同时,对水泊梁山与梁山武术的发展近况十分关注。水泊梁山的由来现在的梁山原名良山。最高处海拔197.7米,主峰为虎头峰,四面绝壁,山势险峻。当年周围坏水,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据传,汉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汉景帝次子梁王刘武到良山围猎,不幸染病,死后葬于山上,良出因此更名为梁山。东汉时,汉和帝在位的元兴年间(公元前105年),五代晋开通元年(公元944年)6月起,黄河…  相似文献   

18.
袁水清 《收藏》2008,(3):132-133
现存中国最早的手工铸造银元——台湾“道光年铸”寿星银饼 中国的早期新式银元中,最重要而且还有留传下来的是福建漳台一带所铸的几种,包括寿星银饼(图1)、如意银饼、漳州军饷银饼等。货币史学家彭信威认为,“以寿星银饼为最早”。郭沫若则认为漳州军饷银饼是郑成功在南明永历三至六年(1649~1652年)抗清时所铸,现令学术界多认为铸行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或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9.
师文涛 《收藏》2016,(11):49-50
永历通宝是南明时期桂王朱山榔永历年间(1647-1661年)所铸,前期以小平钱为主,后期转战贵州、云南,以折银钱为主,包括壹分和五厘两种。由于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铸,因此大小、轻重、厚薄、文字书写风格干差万别,再加之文字资料的缺失,对于其铸地只能从实物和风格来确定。笔者根据收藏的钱币实物,结合其他方面的研究资料,认为永历通宝折银钱主要可划分为三个系列。  相似文献   

20.
袁水清 《收藏》2012,(6):72-74
中国古代货币的纪地铭文多为一字,如先秦圜钱中的“共”“蔺”“垣”等;也见有两字及其以上者,如宅斤布中的“阴晋”“安邑”“甫反”等。在方孔圆钱中迄今所见系列单字纪地者,以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年)始铸之会昌开元通宝24种纪地钱为最多(如图)。唐武宗李炎崇尚道教,迷信神仙,在位时推行反对佛教的政策,于会昌五年禁止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