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处于中心位置,是该节目的灵魂和核心。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形象代表,谈话节目强调主持人的明星作用,以明星品牌连接嘉宾、现场观众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谈话节目名称和标识设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突出主持人作为栏目符号的地位。因此,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2.
选题是节目创作的基础,在谈话节目中,"讨论什么内容"即话题是节目的三要素之一.话题内容直接决定着节目走向和风格,也决定着主持人和嘉宾的表现.作为娱乐谈话节目在话题选择和设计中有一些共通之处.本文以热播栏目《奇葩说》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其辩论题目进行梳理、分类和归纳,总结话题类型.《奇葩说》在选题方面的年轻化、具体化、娱乐化、思辨性等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宁波 《东南传播》2013,(3):135-138
谈话节目是当今社会最为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通常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在谈话节目当中,主持人以有声语言作为媒介,与受众沟通和交流,媒介的意图、栏目的宗旨,也都是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传达,并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实现谈话节目的进行。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会话文本为实证,解析电视谈话节目的话语结构,解读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话语角色,具体探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语策略以及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所使用的礼貌和合作等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人生>看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成功要素》一文,对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进行解析,从主持人定位、嘉宾选择、话题设置、话语把握以及戏剧效果营造等六个方面总结出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成功要素,对此类节目的成功运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视访谈节目中嘉宾的表现是节目成功的基础.因为就节目形式而言,主持人的角色为"访",嘉宾的角色是"谈";就节目内容而言,嘉宾谈话的内容才是节目的重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财经郎眼》为成功案例,通过分析该节目在栏目策划、嘉宾选择、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反观不足,提出对中国内地财经类谈话节目在策划与主持方面的几点建议,给电视节目创作者提供思考与借鉴新径。  相似文献   

7.
张家先 《中国广播》2005,(10):14-15
《东方女孩》的实践是对传统青少年节目那种居高临下说教的革命,也是对青少年节目音乐加资料、简单浅薄的冲击,又是对如今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加嘉宾神侃闲聊”的一种纠正和完善。《东方女孩》在栏目定位、话题选择和形式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创新发展了广播社教栏目,尤其是青少年广播栏目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齐睿 《新闻传播》2009,(7):126-126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是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近些年来.娱乐类谈话节目越来越多的活跃于银屏之上,丰富着观众的文化生活,其中不乏精品。  相似文献   

9.
话题是电视谈话节目三大核心要素(话题、嘉宾、主持)之一。选题则是谈话节目策划的中心环节和策划成败的关键所在。地方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在选题问题上有其特殊的困难,如何化解这些困难,甚至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独特优势,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宝鸡电视台《百姓话题》栏目实践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探讨。一、地方台谈话节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分析在西方,电视谈话节目早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流形式之一。美国的电视  相似文献   

10.
孙晨  陈旭 《新闻实践》2008,(8):51-51
从1996年央视推出第一档大型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以来,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此类节目形式,涌现出大量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谈话类节目。强劲的"谈话风"抢滩中国电视黄金档,大有压倒娱乐综艺节目之势。嘉宾对谈话类节目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与主持人的交流过程中。好的嘉宾不仅仅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地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而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电视访谈节目,从内容上可以粗略地分为社会话题类和个体情感类.后者一般不包括纵观艺术家人生轨迹和艺术创作历程的《艺术人生》等栏目,而是特指以婚恋、家庭纠纷为题材的访谈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谁在说》和《生活广角》、云南卫视的《真爱无敌》、青海卫视的《下一站是幸福》、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贵州卫视的《人生》等栏目.至于浙江卫视的《"涛"出心里话》与央视的《心理空间》等心理咨询栏目,尽管有情感的铺垫与当事人自我事件的描述,但此类谈话节目更侧重于专家对嘉宾心理特质、思维机制的经纬分析,是倾向于通过嘉宾的倾诉而帮助其整理混乱的心绪,增进心理健康.因此,此类访谈节目不是以感情脉理为目标的,突出的是"理性分析".所以,本文未将心理访谈节目划归为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在央视推出多当谈话节目之后,地方台纷纷效仿设立谈话节目,这社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观众觉得每个节目都大同小异,不外乎是主持人对嘉宾的夸奖与钦佩,总是讲一些嘉宾愿意说而同时也是嘉宾觉得最了不起的事情,节目沿着嘉宾的思路走,而不是主持人来引导嘉宾去满足观众欲知的需求和交流的愿望,结果,观众看完以后会有一种“做秀”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众话语权的下放及其范围的扩大,在电视荧屏上,陆续出现了一种论辩式谈话栏目,并受到观众的喜爱。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试通过对《一虎一席谈》栏目内容的分析,寻求节目以嘉宾、观众的辩论来逐层深入,探讨论辩式谈话节目展开话题、深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谈话节目是主持人和嘉宾或现场观众通过"听"和"说"的形式进行直接交流。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利?金曾经说过:"谈话的首要规则就是听,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谈话者,你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好的听者",可是长期以来很多主持人忽视了  相似文献   

15.
郭男 《新闻传播》2005,(11):52-53
面对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走过的十几年,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从业人员都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规律。今日,“谈话节目”仍旧是电视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在本文着重要分析的是谈话节目诸多要素中的一个:嘉宾。既然要谈嘉宾问题,那我们就从嘉宾角度入手进行大致归类,一般来说,谈话节目的嘉宾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围绕人物以访谈为主的展示型节目,这类节目的嘉宾与主持人是平行甚至超越主持人地位的“主角”,比如《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6.
罗佳艺 《今传媒》2011,(9):117-119
在我国,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直播室》,首开电视谈话节目之先河,而中央电视台1996年推出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则掀起了全民爱谈话的高潮。之后,许多电视台、电台纷纷效仿,各式各样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电台、电视媒体已有超过200档形式各异的谈话节目。受众面对如此多种多样的谈话节目,唯有具"诱惑力"的谈话节目才能抢占制高点,赢得市场回报。本文从节目形式、题材、话题,嘉宾、主持人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谈话节目具有"诱惑力"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芬 《新闻世界》2013,(5):44-45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常见的节目形式,在我国有着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分别从嘉宾选择,金牌主持人的打造,氛围的营造,话题的定位倾向这几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国外经典电视谈话节目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电视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或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在英语中它被写作“Talk Show”,谐音是“脱口秀”,反映了这类节目的一个特点,即通过口才来令观众折服。从世界范围看,它保持了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势头。 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首先在《实话实说》栏目得以尝试。这一节目在全国打响后,地方台亦纷起仿效,央视也相继又推出几档谈话节目。有人说,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预示着电视的成熟,甚至看不看电视谈话节目,也反映出观众水平的高低。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电视谈话节目很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直播室》,首开电视谈话节目之先河,而中央电视台1996年推出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则掀起了全民爱谈话的高潮.之后,许多电视台、电台纷纷效仿,各式各样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电台、电视媒体已有超过200档形式各异的谈话节目.受众面对如此多种多样的谈话节目,唯有具"诱惑力"的谈话节目才能抢占制高点,赢得市场回报.本文从节目形式、题材、话题,嘉宾、主持人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谈话节目具有"诱惑力"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谈话主体的优势电视谈话节目 ,似乎天经地义就是演播室节目。可是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专题部的《当代工人》栏目 ,却大胆地将谈话现场从演播室搬到了工厂的车间以及不同行业职工的工作现场。他们改变谈话环境的做法 ,我想 ,首先是从内容出发的。因为他们的谈话嘉宾 ,不像多数演播室谈话节目那样 ,分别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不得不汇聚在演播室里交谈。《当代工人》节目的谈话参与者 ,完全是某一企业内部的员工。产业工人这一社会群体在当今起码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生存状态相对集中 ,便于组织座谈 ;二是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善于表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