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科学理解高校学生在转专业中的法律关系,依法实施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权利救济,文章在剖析考生填报志愿与高校录取过程中双方法律行为特征的基础上,简明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法律依据在于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因重大误解形成的可变更合同.基于高校作为受要约人和按计划招生的承诺方,高校学生转专业必须维护学校的合法利益,得到学校的批准.根据公平原则提出高校学生转专业应以所录取的专业为依据向着录取分数线相同或更低的方向转专业,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高校可以择优满足学生需要转向更热门的专业.  相似文献   

2.
每年高考录取,都会有考生因为专业填报不当而被录取到非自己心仪的专业。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那该怎么办呢?本文总结了几种应对方法,供考生参考。方法一:入校后申请转专业为了满足学生在调整专业方面的需求,绝大多数高校都制订了转专业的相关政策,有意愿的同学可根据录取院校转专业的条件提出申请。  相似文献   

3.
高校转专业需过三道坎被高校录取后希望转专业或者适合转专业的学生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一些同学在录取时被调剂到非第一志愿专业,入学后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所以想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二是考虑到以后就业时自己的专业不占优势,就想转一个热门专业;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很多高校的大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纷纷向校方提出了转专业要求。在申请转专业者中,不少人是校方按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的。有的学生是前脚刚从录取的专业转出,后脚又向校方要求转回原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是学生按照国家招生规定,经过高考择优录取后,由各高校全面复查合格的学生,从取得学籍到毕业资格审查认定的过程,即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全过程所进行的质量考核及管理的真实记载。它包括学生录取信息、注册信息、学习成绩考核信息、奖惩信息、学籍异动(留(降)级、休(复)学、转学、转专业、退学、勒令退学、保留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转专业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但部分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中关于转专业的实施细则差异较大,缺乏正确引导。本文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学生转专业的应对办法,并对有转专业倾向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进修深造     
43.升入高校后如果觉得专业学习不适应怎么办?一般的高校都会给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但转专业应符合一定的条件,各高校规定的条件不一样,考生需向有关院校咨询。  相似文献   

8.
Cherry 《大学生》2014,(21):14-15
新学期伊始,高校新生"小鲜肉"热烈讨论的话题除了"怎样选课"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外,一大热门话题是对"转专业"的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的放宽,愈来愈多同学在入学后第二年有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这对于没有被理想专业录取或对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次新生。 虽然从开学距离转专业开放还有一整年,不少新生已经开始打听"转专业考试难不难""能否转进热门专业"这类问题,俨然要准备打一场转专业持久战。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一年底,华中工学院七七级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一部分学生陆续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其中,七七九一一班的一个自学小组——“三、三学习小组”的五个成员全部被录取为研究生。他们是:伍清河(录取为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工业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周德坚(录取为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张劲(录取为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许晓鸣(录取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潘继勤(录取为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其中,张劲、伍清河为出国预备生。有辛勤的耕耘,才会有丰硕的果实。回顾大学学习生活这一段历程,他们深深感谢老师的培养,同学的帮助,也庆幸他们学习小组两年来的共同努力终于见了成效。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现行研究生招生录取方法和组织程序时间安排对本科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即研究生招生录取重统考笔试成绩,影响本科阶段课程系统的学习;招生组织时间安排不利于本科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影响第七学期的正常教学组织,使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本文提出了调整统考时间,压缩招生持续时间,尽可能减少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将考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融入录取量化指标,以改善学生为应试而学习、为考研而偏课、为应考准备而逃课缺课的现实状况,促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聚焦     
《教师》2014,(36)
正摘要高校转专业随着12月份悄然而至,大一新生们的第一个学期也渐近尾声,转专业成为许多新生关心的问题。01想转就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转专业相关规定,本科生入学后至少有3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进校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或学科类;二年级及更高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均可个别申请转专业。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72):7-8
高校转专业制度虽然已经由最初的尝试发展为较成熟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但在受到广大学生认可的同时,也存在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本文以Y大学的2013级、2014级、2015级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最后,本文分别从高校教务管理和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完善高校转专业制度,提高转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方     
《教育》2013,(16):13-14
河南:凡发现乱收费校(园)长先免职河南省纠风办近日下发的2013年春季治理涉教乱收费通知规定,凡发现乱收费问题,校(园)长先免职。河南要求,严禁高校将提前缴纳学费作为录取依据,严禁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严禁跨学年收取学费,严禁向学生收取"转专业费""赞助费"等。治理中小学、幼儿园乱收费,以城市义务教育择校热点地区、高校附中附小为重点,禁止通过办班、  相似文献   

14.
信息荟萃     
高考体检“门槛”降低今年高考体检将采用《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它进一步放宽了对患病或生理缺陷者的录取要求,对原《体检标准》规定的上类考生不能录取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对由于视力、肝功能不正常等原因,高校可限专业录取,对残疾不影响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者,规定高校不能拒录。该政策充分体现了对所有考生权益的保护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级金融学专业54名转专业同学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即具有转专业的想法,转专业是学生的理性选择,个人兴趣和就业前景是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因;转专业的效果方面,学生整体对转专业持肯定态度,转专业后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学习成绩也较非转专业学生更为优异,但转专业后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魏其艳 《考试周刊》2014,(67):162-164
转专业政策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大学生转专业有内因和外因,其中学习兴趣和就业前景是主要动机。大学生转专业是对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弥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转专业学生面临学业适应等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一些难题。高中阶段针对学生给予职业指导、完善高考招考制度、对大学新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及针对转专业学生的不适应方面做心理辅导及学业帮助,可以解决转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方     
《教育》2013,(6):13-14
河南:凡发现乱收费校(园)长先免职 河南省纠风办近日下发的2013年春季治理涉教乱收费通知规定,凡发现乱收费问题,校(园)长先免职。河南要求,严禁高校将提前缴纳学费作为录取依据,严禁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严禁跨学年收取学费,严禁向学生收取“转专业费”“赞助费”等。治理中小学、幼儿园乱收费,以城市义务教育择校热点地区、高校附中附小为重点,禁止通过办班、竞赛等名义与招生、收费挂钩。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转专业制度渐趋开放的背景下,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发展情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学习适应性直接反映了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可能。基于此,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对江苏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6教14班41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认知及学习态度3个维度进行研究,了解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现状,分析其学习适应性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校转专业制度提出考察申请者的需求与兴趣、开辟学习不适合者退出路径、构建转专业评价反馈机制3个方面建议,推进该校转专业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今很多高校开设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以下统称“二专业”)。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学习主修专业(即当初高考录取的专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其他专业。甚至拿到不同的学位。那么,这些看上去“不错”的途径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有多大呢?  相似文献   

20.
专业是考生志愿最终落脚之处,倍受考生和家长关注。然而,对专业的过多要求而导致不能被录取或降低批次录取的情况频频发生,甚至有的考生因不是被自己感兴趣专业录取就放弃大学。本期,我们邀请上海三所高校招办负责人,结合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来告诉考生:进校后仍有转专业的机会,莫在志愿填报时,因只填一个专业影响自己的录取。针对专业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