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对翻译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社会学。惯习和资本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很深的影响。惯习时刻影响译者做出的任何决定,决定他们选择什么文本,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而资本则决定着译者能翻译什么,翻译质量如何。拥有较多资本的译者或者译者群,在翻译场域占主导地位,并能使其惯习成为该场域中的规范,从而以之影响场域中的其他人。  相似文献   

2.
冰心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冰心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翻译家,而她作为一名女性翻译家的身份被人们忽视。随着译者地位的逐渐提高,国内对译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已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冰心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所处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背景不同,翻译的作品也会有所不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作品的完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中从译者主体性影响翻译活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冰心的翻译活动在题材选择、翻译特点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任何译者的翻译实践都是在译者惯习的支配下进行的。从译者惯习的角度解读巫宁坤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分析巫宁坤的译者惯习对原作选择、原作解读及翻译策略的影响,可以为客观地看待文学作品的译本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变得深入。在目的论框架下,翻译过程中有三种主要的目的: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以期达到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从目的论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并分析在不同翻译目的分别作用下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共同作用下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近年来翻译界的热点话题。在前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首先肯定了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并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客观制约因素,提出“忠实”是翻译永恒的基本准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在该准则范围之内,因此是有限的。译者主体性与“忠实”准则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于翻译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的“忠实”与翻译研究学派提出的“重写”、“操纵”,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性.译者综合各种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以产出满足译者意图的译本,整个过程是译者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中最核心的客观存在,是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也反映在译者对译本、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译作、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影响上,总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始终,不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译者主体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应当被当做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再创作活动。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单向且无限制的行为,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无时代背景差异的中日现代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的文学翻译例证,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着重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学作品互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阐释学就是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说明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的的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自1952年张爱玲首次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翻译到华人世界以来,该小说现已有三十几个中译本,其中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颇具个性特点。本文以李、张译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受家庭、教育、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位译者形成了不同惯习,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20.
崔红娟  彭祺 《考试周刊》2011,(48):13-14
译者主体性的提出有其历史根源和理论支持。本文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实践中的彰显.并进一步梳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由语言学的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诸多理论流派对译者的主体地位所进行的研究,从而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