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曾三传     
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相似文献   

2.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致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  相似文献   

3.
司久岳 《档案天地》2004,(5):27-28,2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张学良和杨虎城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4.
在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是张学良的亲密合作者。我在美国阅读张学良的口述史及其相关档案资料时,杨虎城是注意的重点之一。结果,发现部分新资料,有助于西安事变研究的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7.
边江 《新闻春秋》2022,(4):20-26
西安事变发生前,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中做了大量统战工作。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周恩来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主持大计,成立了由周恩来和张学良的秘书长吴家象、杨虎城的秘书长南汉宸参加的联合办公厅,下设宣传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掌握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红色中华》报加强了西安事变报道,红色中华通讯社建立了红中社西安分社,及时宣传我党主张。充分发挥西救会“新闻发言人”作用,及时发布新闻引导舆论。中共还掌控了《解放日报》《西北文化日报》《西京民报》《工商日报》等重点报刊和广播电台,及时做好报道,并以多种形式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舆论.宣传工作。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自始至终密切关注并指导和谈,周恩来是和谈及新闻舆论工作的前线总指挥。中共打好新闻舆论工作组合拳,积极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工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在党史教育中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选辑收有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蒋介石、孔祥熙、张静江、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密电49件、电2件、函2件。均选自我馆所藏的档案。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记载了张学良、杨虎城所提出的救国主张和杨虎城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严正立场。 记载了孔祥熙向张学良提出在释蒋后对其人身安全的保证,复对张杨进行分化,劝杨背张释蒋;冯玉祥愿意作为释蒋的人质而亲身赴陕,并派人劝说宋哲元、韩复榘拥蒋,和宋哲元在西安事变中的拥蒋立场、韩复榘在蒋被释回后的拥蒋表态;南京方面处理西安事变所谓“正面处置严正,营救则多方运用”的原则,和阎锡山的救蒋活动。 记载了蒋介石被释回后对张学良的迫害,坚持所谓不得“牵人容共及陕甘特殊化”的反动立场,并以政治分化、军事压迫为手段,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破坏;孔祥熙先则诱骗杨虎城、于学忠接受南京方面所谓“撤职留任”的命令,继则加以分化,争取于学忠以孤立杨虎城。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一般不作删节,其对革命和人民所加的诬蔑辞句,亦不作改动,以保持历史档案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八点多钟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在当日下午六七点钟才收到。也就在当天凌晨的寅时(3至5时),张、杨曾提前向中共方面拍发过一次密电,向中共中央通告了自己的扣蒋行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11.
北平图存学会是留居北平的张学良部署为响应西安事变而成立的救亡团体.它从成立后就积极开展对于西安事变的宣传,让北平的广大民众了解到西安事变的真相与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主张,同时也做了一些联络与团结工作.由于它存在时间较短,留存的史料有限,对它的研究仅限于初步探索阶段[1].笔者愿就此问题进行探析,以期对西安事变爆发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成秀娟 《兰台世界》2007,(13):65-67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由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在西安临潼华清池软禁蒋介石,并扣押蒋系军政要员10余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3.
于涛  张敏 《兰台世界》2007,(2S):58-59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埃德加·斯诺、范长江和杜重远的新闻活动为例,分析当时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上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推动力上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影响。具体而言,其一,斯诺的陕北之行及其报道同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有联系;其二,《山西日报》、《大公报》等关于陕北红军的报道和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点有联系;其三,杜重远同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有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有关西安事变中捉蒋的军事部署,今天大多数著作和论文提到的是:张学良负责临潼捉蒋,杨虎城负责扣押在西安所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而对这一计划的制定及修改过程缺乏详细了解。更对事变前张杨还有一次冒险活动(西安南郊捉蒋)缺乏了解。一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张杨在西安事变前还有一次捉蒋行动,即西安南郊捉蒋。12月6日上午,蒋介石在邵力子陪同下,由临潼去西安南郊,沿途担任警戒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张杨决定趁蒋由南郊回临潼途中秘密扣蒋,送往西安新城大楼,逼蒋抗日。担任捉蒋任务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营长孙铭久。西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6,(47):12-12
12月12日,西安事变70周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在这一天举办了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价值,以及张学良、杨虎城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引咎辞职.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与中共合作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8.
康正 《新闻世界》2007,(2):40-41
七十多年来,中共中央曾多次对西安事变及杨虎城给予高度评价,以至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怀疑他在陕西搞“赤化”。那么,杨虎城到底有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究竟做了些什么?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段绝密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9.
李辉  朱磊华 《兰台世界》2001,(12):32-32
65年前的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旨在逼蒋抗日的军事事变,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由此第二次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次对中……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中外震惊。共产国际闻讯立即指示中共,要“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蒋介石能安全地回到南京、主持全国抗日大局,与中共中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撇开其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不谈,仅从其时国内的民意来看,中共中央最终确立了积极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也无疑是绝对正确的。换句话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其时国内的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