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民群体心理与一般群体心理既相似又不同。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群体心理突出表现为从众、掌握话语权和满足道德批判优势等7种心理,并具有特定的运行机制。依据网络群体心理基本特征和机制,构建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引导,需要用事实说话,设置报道议程,培养网络舆论盟友等引导技巧,通过社会、新闻业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2.
罗文伯 《今传媒》2013,(2):108-109
微博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作为一种自媒体在舆论的大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博这种新媒体的产生给社会网络分析带来了新的平台,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对近年来学者对微博这种新媒体的研究分别以关系群体和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作出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社会网络视角下微博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翟明杰 《东南传播》2018,(7):106-109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影响社会事件的事态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舆论的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入手,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通过分析舆论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因素,揭示出舆论主体的宣泄性、从众性和极化性,从而为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丹 《今传媒》2014,(7):31-32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网络舆论呈现出了区别于传统社会舆论的新特征。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本文基于大众心理学的视角,重点对网络群体心理特征对网络舆论的形成,扩散,消失等一系列过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微博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微博在群体化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群体极化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微博中娱乐新闻的群体极化现象,对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等进行分析论证,阐述群体极化现象强大的影响力,并由此提出一些对策,规避群体极化的负效应,净化微博及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8.
以新浪微博舆论为研究对象,利用新浪微指数和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数据对"临武小贩之死"事件舆论发酵进程进行梳理,分析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网络意见规律及新特性,提出网络意见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9.
"微笑局长"事件既是一件网络反腐事件,同时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是近年出现并频发的网络现象,其舆论传播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前后延续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文章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了各个阶段不同的舆论表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优劣,并就政府治理网络群体事件提出建立政府响应机制、信息公开原则及行政问责机制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田学敏 《今传媒》2011,(4):48-49
文章主要以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为例,揭示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效应,并以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舆论主体之正义感与非理性的博弈为切入口,寻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融合的方法,以及网络群体极化如何趋利避害的途径,最终发挥好其舆论监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赵淼  孙琦 《新闻世界》2011,(9):134-135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是舆论的一种极端形式。本文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从社会事件的刺激、公众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探究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婧 《东南传播》2012,(7):84-85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6.
<正>微博作为新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成为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媒介。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1。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6%的微博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社会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观点。2这些数据都表明,微博已经成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体的重要信息平台和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7.
网络言论和网络舆论逐渐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视野,网络群体行动取得了很多积极性成果.网络群体既有与现实群体相似的部分特性,又具有自己复杂而独特的一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成因和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群体极化是群体观点向某一方向倾斜的一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征。本文首先界定了群体极化的概念,进而深入地分析了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笔者分析了新媒体对于群体极化生成机制的三点影响:新媒体拓宽了群体成员了解他人观点的途径,新媒体增强了群体成员间的彼此交流效果,新媒体赋予了群体观点漂移更大的可能性。最后,本文指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开展网络舆论研究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传播革命,公民拥有了信息生产的主动权。而这一格局下的网络舆论也塑造了一批新型舆论主体,他们在网罗性极强的互联网平台上分化而类聚,产生较突出的"群体极化"现象,为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监督带来一定困扰。  相似文献   

20.
2016年春节期间持续发酵的"上海女逃离江西"事件被网络管理部门证实为彻彻底底的假新闻。整个事件从始发、热议到最后被证实为假消息期间,微博上的舆论都争相撕扯对立。本文以该事件的热门微博与热门微博评论为研究样本,用定性法来分析微博舆论,以此来探析社会争议公共事件在微博舆论上发展与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