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规定:图书的整体设计,包括图书外部装帧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设计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的组成部分。提高图书的整体设计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面。世界上更是把书籍设计作为一个新理念,新理论进行推广实践,并产生良好效果。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书籍设计"已不是设计者或插图画家个人承担的工作,而是参与选题计划到成书为止整个出版过程的所有人的共同工作。以上,均说明书籍设计非常重要,关系到书籍的整体质量乃至书籍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重拾书籍设计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设计之美美在传承、美在创意、美在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创意的源泉,对祖先优秀文化的发掘、利用和再创造就是一种美的传承,其实传承就是为了设计者能够更好地进行独具匠心的创意,传承为创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书籍设计上的传承和创意都离不开设计者对书籍内容的深刻理解,对书籍精神内涵的深层表达。  相似文献   

3.
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传统物质载体,在现今信息社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书籍所凸现出的“第二自然界”仍旧是装帧计中的重要课题。之所以称其“第二自然界”,是指设计者通过对书籍的设计,形成书籍的内容与外观形式、形态高度统一,为书籍自身的美化和文化品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间的设计和研究是设计者探索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书籍设计既要体现书的内容和特点,给读者传达内在信息或启示;又是一种艺术表现,通过整体视觉形象、文字、线条、构图、色彩等形式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获得美感,使读者得到启迪和领悟。但书籍设计最初只是一种“蓝图”,最终还要通过印制来实现。书籍设计者,只有对图书的整个制作过程及印刷基本知识、相关材料性能有所了解掌握,才有可能使自己设计的图书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一、书籍设计与纸张材料的选择一本书在设计前首先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纸张材料。材料的选择在表现设计者意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感效果。如胶印书刊用纸,为适应单色的文字、线条版,不宜承印大面积的实地图案。设计者在进行版面设计时,应避免或最小限度使用实地图案或大字号黑体字进行装饰,更不能采用四色印刷。如果实地面积大,油墨的粘结力大,会使纸张表面纤维脱落,影响文字或图案效果。同时实地面积大,吸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书籍设计艺术发展很快,每次去书店,总能看到一些装帧精美的新书,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人们的设计意识普遍增强,同时,对书籍装帧理论方面的探讨也空前活跃,不少人提出新的理论与见解。然而,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中最具体代表性的是惟美主义及自我表现。主要表现是把设计形式的完美与否看成是衡量书籍设计的主要标准。设计者以期通过设计来展示自己的设计实力,体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过分追求时代感和设计感,滥用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先进工具及新型材料。前些年追求电脑效果,近年来又多用特种纸、彩色内文…  相似文献   

6.
康帆 《出版科学》2012,20(1):33-37
考究的书籍印刷材料和精湛的印刷工艺,是构成书籍美感的重要因素。当我们埋怨一本书设计不美时,常常把问题简单地归结到版式的设计上。其实,很多时候设计不精彩不是设计得不好,而是设计者忽视了材料设计与印刷工艺的重要性,以及材料设计意识薄弱造成一些书籍的劣质与平庸。本文从材料语言角度谈书籍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电子阅读的风潮冲击着世界各地纸质书籍的生命力,书本阅读呈现出“电子化”“碎片化”的趋势,当代书籍设计的理念也在数字技术革新冲击下逐渐蜕变.书籍设计者作为“文化信使”,应思考如何体现书籍设计的“书卷气”,用易读性、独创性等方式来传达充满人文气质的、书卷气息的设计理念,并且把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通过具体物质呈现,重塑书籍的生命,让中国书卷精神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同行和读者翻阅.  相似文献   

8.
书籍设计是一门艺术,艺术不能无视时尚但又最忌盲目模仿与追风。所以,书籍设计者应该奔赴创造使命的前线,既不做时代审美风尚的落伍者,又能在流行风中持守住自我个性而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9.
一本设计精美的图书,除了要求设计风格和书籍内容相匹配外,还需要讲究对书的设计理念的梳理、设计形态的把握以及节奏之美的追求.设计者要顾及书籍的外在和内在、整体和局部、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把握书的个性,了解书的内涵,把书籍设计的韵律美、节奏美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王珏 《编辑之友》2015,(9):94-96
以读者为中心的数字交互书籍设计研究,在对读者、设计者、开发者分别作出相应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交互设计、书籍设计理论和数字媒体理论,对这种新兴出版物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进行论证,探讨新兴媒介中传统阅读模式和设计模式的传承和革新,并力求使读者在数字交互中,探索书籍阅读的最佳效果和体验.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电子书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版面设计不够专业化、脱离书籍的阅读本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传统书籍的设计者将成熟的传统书籍设计理念导入新型载体,创造性地拓展适合数字阅读的设计思路,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书籍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述技术因素在书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指出现代书籍设计呈现"高技术"化倾向,并指出"高技术"概念是一个包含多种语义、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概念,由此从不同角度论述现代书籍设计的新发展,重点阐释现代书籍设计核心的思想问题,目的是为现代书籍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性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3.
自由理念是书籍版式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设计者打破传统模式化的设计原则和理念,以书籍内容和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审美特征为主体,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设计出的作品既要个性鲜明、形式新颖,同时也要符合书籍产品市场营销的需要。因此,自由化的设计理念是保证书籍广泛传播的重要手段。笔者全面探讨了书籍版式设计自由理念的内涵、内容、方法与技巧等,从而使本文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新设计论——塑造新的书籍形态。 书的设计,其本质上就是要自觉地去设计信息(即各种门类学科的知识),使这种信息以某种引人注目、使人受益的形态展示给读者。这是设计者在制作一本书之前必须具备的设计思路。现代书籍的设计者要有胆量去动摇近千年来造书者的权威,不满足只是运用文字符号作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人类传递思想的载体,是内在文化的载体。每当人们手捧读物翻阅时,它的外观、个性的装帧材料以及精美的制作工艺,在不经意间给读者带来内容以外的感受和联想。这就是书籍形态设计带给人们的阅读之美。书籍的整体美,必须借助各种材质和工艺才能得以实现。春秋末年的《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书籍的工艺美感主要依托材料和印制工艺两大要素来实现。在书籍的设计中,依靠材料的天然性能和精准制作的工艺水平,来表现图书的特征和美感,是书籍设计者必须正视的一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冰 《新闻窗》2009,(4):122-122
书籍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既是平面媒体,也是作者、编辑和设计者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综合体。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对所装帧的书籍的内容有着准确的把握,由此来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诸如开本,版面、网格、字体等所有的细节,而这一切都将最终形成区别于别的书籍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7.
现代书籍设计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书籍设计艺术的审美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人们不仅注重书的实用功能,而且日渐注重它的审美价值.如何创造出既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风尚的设计,是书籍设计者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排版早已取代了铅字排版和手动照排,计算机中多样的字体、多变的字号,以及先进的操作技术,开辟了富有想象力的版式设计的新领域,同时给书籍的版式带来了更大的设计空间。设计者将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书籍的版式更加新颖、活泼。书籍的版式设计无论怎样变化、创新都不能背离设计的基本规则,下面谈谈版式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书籍的开本和装订形式的选择   书籍的开本是根据纸张规格及书籍内容、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来确定的。由于纸张规格的局限,新颖的开本也就受到了限制。合…  相似文献   

19.
袁璐  朱鹏 《新闻爱好者》2010,(10):166-167
书籍最初的目的和功能即传播知识、传播信息,这些要求已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阅读的需要了。而随着人们对美的感官需求的不断增强,版式设计图、文的合理安排,版面的鲜活性、生动性逐渐成为设计者越来越注重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20.
书籍形态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书籍形态在演变过程中深刻地、系统地反映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书籍形态不断演变、传承、创新.现代书籍设计继承了传统书籍的形态特征,注重书籍形态的艺术表现和创新,但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正确把握书籍形态设计的原则及价值观,提倡健康科学的设计理念,把握好书籍形态设计的"度",需要设计师顺应时代发展脉络不断探索.如今,现代数字科技已然介入书籍形态设计,使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虚拟空间技术与书籍形态设计的融合成为未来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