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网络,其用户同样面临着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对使用新浪微博的重庆市大学生个人隐私保护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后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时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隐私泄露风险较大。文章提出若要提升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隐私的安全保障,应当建立一个由政府、社交网络运营商和大学生网络用户三方协作组成的责权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2.
窦苡 《档案管理》2015,(5):60-61
1 调查设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微博覆盖率为38.4%,手机微博用户达1.71亿,从《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的分析数据看,过去半年中,有超过2.76亿的网民使用过微博,其中以使用新浪微博的网民比例最高,为28.4%,且21.7%的网民经常访问新浪微博,用户忠诚度较高,其次为腾讯微博,经常访问的网民占到了20.1%.因此,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的方式,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这两大微博平台为样本,在其主页搜索昵称名含“档案”的加“V”认证用户,截至2014年11月27日,新浪微博平台共计检索到1019条与档案相关的用户信息,腾讯微博平台检索出413条认证结果,经对数据的筛查整理,剔除高校档案馆微博和无关冗余信息后发现,在新浪微博上开通的公共档案馆(局)官方微博196个,腾讯微博上已有的公共档案馆(局)官方微博达到94个.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比2013年同期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从3.31亿降至2.75亿,微博使用率从56.0%降至43.6%。前景曾被普遍看好的微博,在经历了3年的短暂繁荣后,近一年来,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出现持续下降。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网络社交媒体,微博在短时间内用户大量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其他网络社交媒体发展的借鉴意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徐翔 《青年记者》2013,(4):56-57
一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新趋势。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12月发布的报告《Social Networking PopularAcross Globe》显示,在其调查的美国、俄罗斯、墨西哥、埃及、突尼斯、印度等全球21个国家中,有19个国家约30%以上的成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站,其中5个国家的比例达到50%左右,大部分国家社交网络用户占网民的比例超过半数;我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同样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和微博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5亿和3.09亿,占网民比例分别达到48.8%和54.7%。  相似文献   

5.
网易邮箱历经十五年的发展,优势不言而喻,是最具营销价值的平台。蒙牛一直在寻找合适其自身情况的推广平台,网易邮箱在人群、规模、营销价值多个方面匹配蒙牛的需求。网易邮箱沉淀了近5亿的用户,邮箱的独特性要求网友每天都会使用邮箱进行办公,社交,是每天网络生活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保证了网易邮箱的用户黏度。网易邮箱的用户拥有丰富的网络属性,比如网友是支付宝的用户,是豆瓣的用户,是微博的用户,他们往往习惯用网易邮箱去注册成为这些社会化媒体网站的会员,在这些社会化媒体网站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现有的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披露相关研究以隐私披露意愿研究为主,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来源主观等问题。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因此本研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对影响其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隐私披露意愿研究的差异,为理解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研究参考现有研究影响因素体系,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构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广义线性模型,以新浪微博这一典型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网络爬虫采集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衡量和探究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交网络经验、社交网络规模、微博生产力对用户披露信息的敏感性及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用户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影响与部分隐私披露意愿研究有所区别。用户客观数据对隐私披露行为的度量加深对社交网络用户披露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微博用户兴趣发现对微博社交网络的个性化推荐和提升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方法】不仅通过挖掘用户自身微博数据识别出用户兴趣,而且进一步挖掘其关注用户的微博数据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交联系,并通过计算用户微博与其关注用户兴趣的相似度以及用户与其关注用户间的亲密度,进一步发现用户兴趣。最后将从两方面发现的兴趣进行合并,得出用户的兴趣。【结果】基于爬取的新浪微博数据集进行实验,准确率和召回率较传统的方法提升15%以上。【局限】数据预处理中,停用词表不充分,没有实现停用词表的自动学习;需人工标注用户兴趣集计算准确率和召回率。【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和准确地发现用户兴趣。  相似文献   

8.
毫无疑问,新浪微博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最主要的网络舆论策源地。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新浪微博一度因网络侵权、网络谣言、网络欺诈泛滥而成为我国新媒体管理的重灾区。从2011年起,政府对新浪微博的管理出现新的变化。政务微博的崛起、媒体及媒体人微博的规范、公权力依法对微博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干预和管理,这一系列管理措施背后透露的是政府职能部门依据资本性质对社交媒体"制播分离"的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马瑶 《东南传播》2021,(9):119-122
截至2021年6月,微博上关于#Vlog#的讨论达到1451.6万、阅读达到183.1亿.由此可见,微博已成为Vlog传播分享的最大集散地之一,那么对于Vlog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微博社交平台上的Vlog用户进行使用动机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微博Vlog用户在观看Vlog时均存在"娱乐消遣"、"社会互动"和"学习新知"三种动机.2.微博Vlog用户更多为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而观看Vlog.3.微博Vlog用户制作发布Vlog是出于表达和塑造自己.4.微博的推广机制一定程度上会激发用户的制作发布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林睿鋆 《新闻世界》2013,(5):232-233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而微博无疑是当下最活跃、使用最充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场域的网民社交活动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来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网络场域中如何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在自我呈现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1.
微博是Web2.0时代重要的网络服务工具,作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发布、传播和分享平台,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用户信息。在微博中,可以使用标签表示用户的兴趣和属性。而一个用户的兴趣和属性,通常包含在这个用户的文本信息和网络信息中。针对微博用户的标签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正则化的标签分发模型(NTDM)来为用户推荐标签。NTDM模型对用户个人简介中的词语和标签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同时利用其社交网络结构作为模型的正则化因子。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NTDM在效果以及效率上都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晗 《青年记者》2017,(2):22-23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基于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发展而兴起,呈现出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94%的用户每天都登录微信,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打开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朋友圈”已成为用户手机社交的主阵地.①然而,随着微信社交霸主地位的日渐巩固,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出来.凯度发布的《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选择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介,从网络公共事件入手,以群体视角论述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社会责任取向,通过个案分析,阐明社交网络用户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结果发现,在网络场域中,传统道德权威并未瓦解,社交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并非完全以个人情感和利益为中心。网络用户的道德感和网络社会正义得以持续源于2个激励因素:个体的被认同感以及网络言论的公共化。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交互行为仍受传统道德、规则的约束,但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社交网络的兴起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环境,以图书馆建筑和图书馆网站为阵地的被动式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微博营销开始崭露头角,本文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微博为例,试讨论微博等社交网站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  相似文献   

15.
得益于科技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也不断涌现,我们由互联网时代走向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天的人际交往渐渐依赖于社交媒体。这其中,以微信与微博最为代表,但在二者的使用中出现了"微信上装稳重,却在微博上撒欢"现象,基于这种差异化使用,本文力图分析两种不同社交媒体的使用差异化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2012,(10):55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显示,中国微博用户量已经达到3.27亿,其中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微博访问的用户达到了89.35%,微博用户正在大规模向移动端迁移。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9岁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已经达到88.81%,总用户量约为3.27亿,微博用户量  相似文献   

17.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8.
刘振声 《新闻大学》2013,(1):119-129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兴起,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以大学生微博用户为主体,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微博依赖测度标准与微博使用的主要媒介需求.后期通过定量调查结,分析发现微博依赖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便捷的媒介接触促进了微博依赖的形成;微博依赖既是受众主动寻求积极媒介满足的结果,又包含显著的被动性和非目的性.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近年最受关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帮助用户建立关系时主要是通过显性的微博结构特征和隐性的用户推荐机制来实现。目前在基于微博结构特征构建用户关系时尚未进行科学的强弱关系分析和论证,处于随意取舍阶段。文章发现结合人际关系的传统分类(即地缘关系、学缘关系和业缘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强关系构建因子,在帮助用户拓展社交网络关系时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薛亚青 《新闻世界》2012,(5):173-174
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等都是大学生喜欢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校大学生是社交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本文主要是考察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习惯、使用偏好和态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