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中国咏竹文学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采,而且其内涵也显得博大精深.1、咏竹之自然属性从《诗经》开始,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了大量的咏物作品,故古人称读《诗》可以多识花鸟虫鱼草木之名.在这些咏物  相似文献   

3.
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他不仅种竹、画竹,他的咏竹诗是诗中一绝。现摘抄几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起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咏竹诗,这些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追求及处世态度,还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这些意蕴丰美的诗歌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竹,自古以来就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这是中国人的自恋诗化感受。竹之形直,竹之节劲,竹之姿秀.竹之色翠,竹之声幽,竹之境雅,使中国人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君子美质。自南朝梁代刘孝先写第一首《咏竹》诗以来,竹一直是历代人墨客反复吟咏歌颂的对象.以竹为题材的诗绘画作品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6.
《竹石》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燮的一首题画诗:作者喜欢画竹、咏竹,常以竹的气节暗喻读书人应具备的操守与气节。因此,本诗托物言志,表面描写的是竹枝,但其中却蕴含着作者顽强坚韧、刚正不阿、永不动摇、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7.
胡静 《学语文》2007,(4):34-34
文人高士多爱竹,众多咏竹作品成为中国古典文化长河中璀璨的风景。苏轼咏竹诗没有被浩如烟海的诗文湮没,其艺术生命犹如劲节俊逸的翠竹"霜根雪节,下贯金铁",穿越时空而不朽,其中流播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  相似文献   

8.
"上饶二泉"赵蕃与韩漉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诗人,本文选取"上饶二泉"笔下梅花诗与咏竹诗来进行探析.以期揭示出"二泉"吟咪梅竹诗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咏竹(诗歌)     
亭亭玉立叶森森生机勃勃满乾坤宜诗宜画宜文章百鸟朝暮依篁林身外有节若有志胸中坦荡是真人咏竹(诗歌)!022166$内蒙古牙克石市西尼气镇中小学初一(1)班@巩俐强  相似文献   

10.
李元洛《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认为,梁代刘孝先《竹》“是中国诗歌史上产生时间最早的”(115页)咏竹诗,此说不确。刘孝先,《梁书》卷三十五与《南史》卷三十九均有传。《梁书》载其始为武陵王  相似文献   

11.
《竹石》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燮的一首题画诗。作者喜欢画竹、咏竹,常以竹的气节暗喻读书人应具备的操守与气节。因此,本诗托物言志,表面描写的是竹枝,但其中却蕴含着作者顽强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被贬谪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咏竹诗及其他咏花、咏树、咏药的咏物诗,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其遭贬谪的苦闷和失意及对理想的不屈追求,并能进一步探究其贬谪心态与咏物诗之密切关系。柳宗元的咏物诗不仅渊源于其贬谪心态,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其贬谪心态,尤其是具有独特地理和深厚历史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柳宗元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
北宋诗人王祈,年轻时写过一首咏竹诗,有两句云:“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作者颇为自得。不料苏东坡见后批评道:“好则好矣。只是十条竹竿,共一片叶也。看王大夫(祈)诗难得不笑。”此后,王祈这两句诗一直被人当作夸张失真的典型,加以笑话。最近,《语文知识》上有穆俊浪先生一篇论夸张的文章,再次对它提出了批评,认为它  相似文献   

14.
诗二首     
杨树辉 《教师》2010,(19):128-128
咏竹 泥松才露角角尖, 隔日相看比娃肩。 甩却花袍沐风雨, 节节攀升向蓝天。 毛绒体软暗蓄力, 势成枝展骨已坚。 内虚外圆无华饰, 能屈能伸立林间。  相似文献   

15.
爷爷的竹林     
<正>四川多竹,我们家房子周围竹多。竹的种类有慈竹、斑竹、苦竹、硬头簧、牛儿竹……慈竹最盛。是爷爷从青少年起栽下的。爷爷爱竹,缘于古人对竹的赞美。他文化程度不高,就是个初中生,但不妨碍他爱诗——古诗。不知他从哪儿找来那么多古人咏竹的诗词,一一抄下,贴满堂屋(城里叫客厅)。譬如宋朝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文本】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郑燮《竹石》、《诗经·淇奥》、管桦《竹颂》(节选)、纪录片《苏东坡》。【教学目标】1.通过诗与画的阅读,观"竹"之韵,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通过人与竹的比照,品"竹"之格,初步感受"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实现对民族文化中特殊意象"竹"的传承性理解。  相似文献   

17.
竹,以其高洁、挺拔、四季长青、多彩多姿和广泛的用途深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又把它作为情爱、君子、圣贤、太平盛世等美好事物的象征,被之管弦,染墨相夸,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其中亦不乏优秀的咏竹篇章.本文拟对咏竹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彭庭松 《文教资料》2010,(19):23-24
三十多年来,咏竹文学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作品选编、宏观研究、意象研究、体裁拓展研究等领域;不足主要表现在时段关注失衡、研究队伍薄弱、文学独立性不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历代文人雅士赋予竹以深厚的内涵,倾注大量的溢美之词。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诗歌。《诗·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已开始将竹赋予君子的品行。《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曾暂寄别人空宅中,便令家人在里边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王子猷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如张九龄的咏竹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无。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和黄门卢侍郎咏竹》)这种“高节”,切合竹子…  相似文献   

20.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致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