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严格意义上说,"徽学"(即"徽州学")不等于"徽州文化"."徽学"是研究徽州文化的学科名称,"徽州文化"是徽学研究的对象与内涵.徽州文化是伴随"徽州"这一地域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有2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开始设置,如从宋宣和年间始称"徽州"算起也有800多年历史);而作为一门现代意义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徽学"的形成则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
仅把“徽商”一词作为一个商帮的称号是不全面的。从狭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徽州经商的人(们),或其经济实体,或商帮;从广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古徽州从商人群以及由他们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徽州地域特色经济和商人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徽州竹雕艺术的文化形态、审美理念和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徽州竹雕深邃多元的文化内涵及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从美学、哲学和经济角度探析了徽州竹雕艺术文化意义上的"共同性"和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对徽州地区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促进人们对徽州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从而推动中国竹文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徽州楹联教化性的生成是基于其本身的审美性。徽州楹联的审美性体现在总体布局的秩序之美、形式上书法美学、内容上文学性三个方面。作为"寓教于美"的典型案例,徽州楹联对于当下美育的展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徽州审美文化的"徽派"特征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它是徽州文学、艺术审美风貌产生的内在根据,是徽州人审美精神世界的本质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伦理至上的道德理性和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并重;第二,崇尚锦绣辉煌的宏富之美的审美取向;第三,追求宁静致远、淡雅高古的意境之美的艺术风格;第四,尊崇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天然之美;第五,拥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这是徽州审美文化的精髓,相关研究对当下安徽文化振兴以及中国审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徽州牌坊,俗称牌楼,原有一千多个,经历时代的变迁,自然的、人为的、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现存的还有一百三十余处,不论是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还是从现在尚存的说,其数量在全国均是不多见的,故有"牌坊之乡"之誉.  相似文献   

7.
<周易>"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不仅有"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宏观表述,还有八卦对生态自然物质的具体阐释.以<周易>"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哲学在徽州古村落建构中有杰出的实践.<周易>"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在今天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时突现出其现代意义,给人们提供了板有价值的思维借鉴.  相似文献   

8.
彭华安 《高教探索》2012,(3):22-24,85
从政策伦理上讲,独立学院政策应以伦理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而存在。然而,从制定来看,独立学院政策是利益相关者"不在场"下的产物;从执行来看,独立学院政策处于多重利益博弈下的"公地困境";从评估来看,独立学院政策处于效益"隐退"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过程"政策失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素仿词造词是现代汉语产生新词的重要途径。从仿造词和原型词的构词形式来看,有仿构造词法;从意义上看,有仿义造词法;此外,还有修辞式仿词法和不定量仿词法。这些造词法有相交或重复之处,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往往形成系列词或词族。  相似文献   

10.
在古徽州域内,依托绝佳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不仅有大量物态文化遗产(像徽州古村落建筑、徽州文化遗存等等),而且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州民俗风情、徽州方言、徽州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徽州文书文献、徽州绘画、书法等等。徽州绝美的自然生态、徽州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空间。  相似文献   

11.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徽州歌谣是厚重的徽州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整体风格上具有一种南北过渡性,既有北方歌谣的刚也有吴歌的柔。徽州歌谣虽然在体式上比较单一,却具有高超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夸张、铺陈运用自如。此外,徽州方言在歌谣中的运用,又使徽州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6.
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徽派篆刻是徽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独特传统魅力的徽派篆刻艺术,其确立了文人篆刻艺术的历史地位,实现了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重大迈进。笔者通过把传统古典的篆刻文字图形艺术加以提炼演变,拿出其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精髓部分并加入徽派元素,从而构成新图形的多种创意方式及作品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徽州刺绣,是古徽州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现已失传。徽商家庭十分重视对女子刺绣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徽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古徽州风土人情的特色。对于徽绣特色的研究史料记载很少,主要通过对现存徽绣遗物进行研究,并引起世人对徽绣工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张海鹏对徽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以战略学术眼光,在80年代初期率先作出研究徽商的决策,成为徽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具奠基之功;二是领导安徽师大徽商研究中心奉献出一批重要成果,他与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和《徽商研究》,奠定了他在徽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三是他带出了一支研究队伍,培养了良好的学风,使徽学研究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加上徽州方言的多样风格,使得徽州民歌具有原滋原味的音乐旋律,反映出土生土长的徽州母语文化的艺术魅力.但由于目前徽州民歌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文化对它进行了严重的冲击,同时,社会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不够,使得徽州民歌出现了传承危机.因此,我们要建立对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多渠道、多样化的传承徽州民歌,重视徽州新民歌的创作,将徽州民歌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使徽州民歌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徽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归属和定位十分重要。徽学是一门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主体,综合研究徽州整体历史文化以及徽人在外地活动的历史学科。严格意义上说,徽学应当归属于历史学的专门史研究范畴。正是中外交流的开展,才使徽学最终成为一门学科,并逐步走向成熟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