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鼓藏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每13年举行一次,各地的具体节期不一,但多在初冬进行,期间广邀宾朋,并举行大规模的杀牲祭祀活动,节日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呈现,也为苗族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窗口。2007年底,笔者有幸赴溶江县兴华乡高排村。亲历了当地的鼓藏节。  相似文献   

2.
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社会中操西部方言(即};:黔滇方言)的苗族同胞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居住环境和语言、服饰的差异,节日名称及时间、地点不尽相同。名称分别有“跳花”、“采花”、“踩山”、“跳国”、“跳洞”、“跳厂”。“跳场”等等。有的在正月跳新年花、五月跳端午花;有的在二三月间跳桃花、六七月间跳稻花。其活动场所设在寨子附近的荒地上,称为“花场”、“花坡”或“花山”。虽然名称、时间、地点不同,但活动内容大致一样,一般都有立杆、跳花、采花、献花、倒杆等程序。所谓“立杆”是将顶端系有彩带(称之为“花…  相似文献   

3.
杖鼓溯源     
李理 《寻根》2008,(5):76-85
杖鼓是以手和杖(鼓槌)左右击打演奏的乐器,因其在古代宫廷中用于帝后卤簿仪仗,后世也记载为“仗鼓”。杖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曾有不同称谓,如“腰鼓”、“细腰鼓”、“长鼓”、“羯鼓”、“两杖鼓”、“细腰双面鼓”等,在古代还曾有“正鼓”、“和鼓”、“震鼓”等乐器与杖鼓的造型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4.
铜鼓是一种很独特的传统民族乐器。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流传了2000多年,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把它奉若神明,行用不衰。据精确调查,在中国广西,沿着红水河的西林、隆林、田林、乐业、天峨浦丹、东兰、巴马、大化嘟安等县而居的壮族、瑶族、苗族和彝族,至少还有1500个铜鼓散落民间。每逢传统节日和婚丧祭典,在壮乡、瑶寨、苗村,都可听到这种古老金属鼓的罂铭之声。红水河畔的壮族,在青蛙节必用铜鼓。青蛙节是专门祭把青蛙的节日。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延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久。分“找青蛙”、“孝青蛙”和“葬青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杨昱璇  王纪鹏 《寻根》2023,(1):65-69
<正>一贵州省凯里市的苗族,主要为“噶囊”和“香囊”两支,大部分“噶囊”苗族常住清水江东南方向,大部分“香囊”苗族常住清水江流域西北方向,这两支苗族在服装、语言风格、传统习俗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凯里苗族婚圈婚礼习俗变迁为对象进行描述。改革开放前,“噶囊”的相亲(看当)一般会在大致固定的地点、时间进行。传统社会中,“游方”是苗族相亲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传情寄意的中国少数民族饮食万建中我国少数民族都喜爱赋予食物某种象征意味,以示吃得很有意义。壮族人家过节是一定要吃五色蛋的。他们把鸡蛋(或鸭、鹅蛋)染成五种鲜艳的颜色,然后煮熟,分别放入盛着五色饭的五个碗里,表示对这一年的祝愿。壮族的青年男女还用"五色...  相似文献   

7.
吕红艳 《寻根》2006,(1):45-49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相似文献   

8.
刘善龄 《寻根》2001,(6):81-83
过节讲究的是一种氛围,离开了那种氛围,也就没有了过节的味儿。圣诞节是西洋人的节,19世纪后半叶出使外洋的清朝官吏,未必是最早在海外过圣诞的中国人,但他们却用字保存了中国人对圣诞的第一印象。张德彝第一次体验圣诞味儿是在伦敦,那是大清同治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也就是西历的1868年12月24日。同馆出身的年轻翻译官,在那天的日记里写伦敦“天主、耶稣两教之礼拜堂皆燃灯列座,夜半奏乐颂经,声闻数十里”,写圣诞夜伦敦的街道是“各铺关闭,男女着新衣,昼夜街游”,写圣诞树  相似文献   

9.
王忠田 《世界文化》2009,(12):36-38
御耕节是柬埔寨王国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佛历六月下弦初四(一般在公历5月)举行。根据柬埔寨的习惯,在国王主持举行御耕节仪式之前,农民是不得开犁耕种的,即使误了农时也不能轻举妄动。  相似文献   

10.
在宁夏回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自娱性乐器。别看他们的外观简陋,但奏出的乐曲却十分悦耳动听。这些乐器制作简单,学起来也很容易,但他们却有着上千年的久远历史,蕴涵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感情。一、口弦幽曲动心扉口弦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自娱性乐器,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中国黎族人称为“口方”,纳西族称为“响笛”,高山族称为“嘴琴”,赫哲族人称为“空康吉”,印第安人称为“口号”。(北史)卷95中说:“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皇朝文献通考》中说:“以铁为叉,中置一簧,鼓之成音”。古文献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共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服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贵州、重庆、湖北、湖南、云南、广西和广东几个省(市),苗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绚丽斑斓的服饰文化。湘西苗族服饰被湖南省收录进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服饰还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跳月”中的风情贵州苗族风俗一瞥□张旗贵州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而苗族也是贵州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苗族人民的节日很多,“跳月”是其中一个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跳月”又称跳场、跳花、跳年、跳厂、跳芦笙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不...  相似文献   

13.
胡毓骅 《寻根》2003,(1):108-114
徽墨是我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历来受到文人骚客和达官显贵的青睐。在徽墨业中,“胡开文”是我国近代一家闻名中外的老店,至今已有近240年的历史。现在“胡开文”三个字几乎成了徽墨的代称,“胡开文”的名号遍及徽墨的故乡—原徽州地区诸县,其墨则遍及海内外。但是“胡开文”不是人名,而是墨业的店名。“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上庄村也是胡适的故里)的胡天注。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天注公,驰赠奉直大夫,名在丰,字柱臣……生于乾隆壬戌年(1742年)六月二十七日未时,故于嘉庆戊辰年(1808年)十…  相似文献   

14.
陈四海  卫雪怡 《寻根》2006,(1):31-36
“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革类。在众多的鼓类中,建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鼓在古时常用于战争、宫廷、祭祀、娱乐等场合之中,从目前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建鼓图像纹样屡见不鲜,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建鼓的形制、演奏方式及发展变化,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贾艳丽 《寻根》2008,(4):36-40
“送羊”习俗 河南省汤阴县及周边安阳、林州等县市,自古就有“送羊”习俗。每年夏季麦收刚过,出嫁过的姑娘便会带着礼物回娘家瞧娘,当地有句俗语,叫“割罢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瞧娘不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一进农历六月,家里有外孙(甥)的村民便开始蒸“羊”送“羊”了.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保存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70年代末,贵州省民间文学组整理、田兵编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著名的创世史诗。全诗约八千行,全都琅琅上口,苗族人民把它看作历史,因而又称为“古史歌”。这古歌史诗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于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下称“萨节”)与新生的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下称“北节”)客观、全面的比较分析,使“北节”组织者能够反观自身“某块木桶短板”,以便从“中国梦”的高度将“北节”打造成受广大音乐工作者肯定并被观众喜爱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音乐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区──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州,婚俗可谓风情浓郁而又独特。这里传统的婚姻形式是自主婚姻(个别也有包办式)。这种婚姻是在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自由恋爱、自订终身的基础上缔结的。这种婚俗世代沿袭,并在这一地域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恋爱择偶方式──“蜗达哟”(即:在一定的场所谈情说爱)。“娲达哟”一般都有季节和时间性。通常在农闲季节和节日集会期间进行。晚上严禁“蚂达哟”。这里每一个苗村苗寨都按姓氏宗族的不同,在村边寨头各划定一块空地、一座小山包等为“蜗达哟”的专门场所。苗乡的人们管这一场所称为“…  相似文献   

19.
福长村是弥渡县红岩镇下辖的一个彝族村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是该村的传统节日“大王操兵节”,意思就是大王在出兵征战前操练士兵。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回族自治区歌舞团美丽富绕的宁夏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而亲有“凤凰城”美誉的银川市又是古代西夏王朝的故都。秀丽的山川,独具特色的民族、绚丽多彩的历史为宁夏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块沃土上,宁夏回族自治区歌舞团建团38年来,创作和排练了大批富有民族风格和西部地方特色的歌舞、音乐节目。回族舞蹈(喜悦)、(宴席曲)、(哈骡子的哥哥回来了)。(山娃子)、(玩灯)、(塞上欢歌)、(黄河船歌)等节目多次在全国获奖。该国曾带着这些节目参加了亚洲太平洋艺术节,世界民间艺术节,先后访问了亚、非、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