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和核心资源。博物馆建立完备的藏品管理机制,既是确保藏品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加强文物管理的时代要求。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在藏品管理机制建设上进行了诸多实践和创新,一方面延续和传承近百年的藏品保管工作理念与优良传统,另一方面随着博物馆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现有藏品管理机制,但是在藏品数据、标准化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故宫博物院将持续探索建立更加高效和规范的管理机制,为提升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名称是识别文物藏品的重要标志。定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文物藏品的保管、研究和展示,也影响文物藏品电脑化管理后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对于内涵复杂,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民族文物尤显如此。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馆藏民族文物在以往定名中的通病内蒙古博物馆在以往民族文物的定名中有两个通病:一是定名简略,只有简单的通称。如在文物帐册上反复出现:“蒙古袍”、“马鞍”、“银碗”、“桦皮盒”等。单从名称上看不出文物与文物之间的区别,只有认真察看文物上的标号才能辨认出文物,做不到“见…  相似文献   

4.
藏品的保护和收藏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而针对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则是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该文通过分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普查工作在统一文物著录标准、形成规范化的文物数字资源、规范文物保管业务流程、完善藏品各种附属信息、提供业务活动信息支撑、藏品业务研究、藏品管理安全性、文物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带来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后,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还应在三维数据采集标准制定,库房管理和藏品物联网建设,探索国家文物藏品总库的大数据分析模式等方面需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燕芳娥 《山西档案》2012,(Z1):32-34
保护和管理文物收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藏品保管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的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自身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博物馆的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6.
祁庆国 《中国博物馆》2002,(2):47-50,46
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照片或藏品照片是广泛应用的形象资料,无论是出版藏品画册、研究论著,还是制作展览、陈列,都离不开文物照片。对于文物考古学的研究来说,也是这样,从考古学发掘报告、到考古学研究论著,都是需要使用大量文物照片的。所以文物照片是展示、介绍文物本身所负载的信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关于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同志都知道: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工作的三大职能之一,文物征集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主要来源,而文物藏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源泉,是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它也是衡量一个博物馆馆藏、展陈和科研水平以及存在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怎样有效地做好文物征集工作,不断征集文物和充实馆藏,  相似文献   

8.
藏品保管工作是博物馆开展陈列、宣传、研究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一般认为只要做到帐、物、卡齐全,就算是做好了藏品管理工作,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要做好藏品的保管工作,建立各种《凭证》、认真填写《凭证》是不可缺少的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文物藏品被博物馆陈展在特定共享空间中的必要性,即陈展实践活动将藏品转化成博物馆新认识和理念的功效。其一,藏品的基本属性决定着展览体量的陈列形式,围绕藏品与陈列空间的作用关系,分析文物藏品转型为陈列展品的过程。其二,延伸研究藏品陈列规律的重要性,探讨藏品与陈列设计的内在联系和筹办展览的陈列组织能力及其发挥的宣传功效。博物馆陈展职能必须拓宽展览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向,藏品在陈展职能应用中具有基础的陈列功用。新时代的博物馆筹办丰富多彩的展览,旨在努力为社会大众构建环境优美适宜的陈列宣传空间即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平台。博物馆是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与其它跨界学科面向社会进行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的重要文化场地。  相似文献   

10.
电信类博物馆是以电信行业发展为主题,收藏、保管、展览、研究电信文物的专门机构。本文将我国现有的电信类博物馆按隶属单位、展示内容、展示逻辑和馆舍建筑等几种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梳理。目前电信类博物馆在参观途径、观众构成、展陈、藏品、社教和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除客观因素外,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博物馆缺乏清晰的办馆目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秦溢 《中国博物馆》2024,(1):16-25+130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以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为核心的技术率先在硬质文物修复层面研发与成熟。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将这一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馆藏纺织文物的修复保护实践中。采集与整理馆藏纺织文物中某一品类数据信息的探索实践,实现文物实体向数据存储的转化,并以文献的形式载录生成文物数字模型,塑建博物馆不同类型藏品整理的数字化研究整体观与新思路,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展示,文物“活化”等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谈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论述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燕 《兰台世界》2016,(3):32-35
博物馆是以文物保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机构,它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管理好、利用好文物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所在,而文物档案的建设工作更直接影响文物藏品的保护与利用。所以,完善藏品信息做好文物建档工作,是博物馆全部业务工作的基石和发挥博物馆作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正>博物馆文物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为了使国家对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掌控,将它们永久地妥善保存下去,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对藏品进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准确评估,划分文物的等级,对它们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管理。馆藏一级文物藏品,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对库房保管条件较差的博物馆,要改善存放条件,确保一级藏品保管环境的适宜和安全,这是对  相似文献   

15.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档案主要围绕征集保管、学术研究、展示教育等主要职能工作而展开,是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凸显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核心能力。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博物馆要立足于文物收藏、立足于社会教育、立足于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古代人类标本作为古代遗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是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其它文物展品相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类藏品具有特殊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藏品的丰富,很多博物馆开始收藏和陈列不同时期的古代人类标本,如何对这类藏品进行保存、保护,并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是愈来愈多的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将纺织品类藏品的展示作为专题性研究不多。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纺织品类藏品的展示方式与传统的博物馆藏品展示方式对比,结合纺织品类藏品的特点,初步探索能够有效诠释纺织品类藏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更好地彰显博物馆人文情怀的展示方式,真正让博物馆里的纺织品藏品"活起来",让观众能够真正看得懂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纺织品文物。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办得如何,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如何,则往往体现这个地区的文明水平。因此,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管理这个大范畴中的一部分能否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这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充分向世人宣传和展出它的收藏品,还取决于它能否研究、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收藏品。保护和管理文物收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藏品保管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的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自身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多媒体辅助手段"是公认的可以大大提升博物馆展示陈列可观赏性的有效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元素。但随着人们对文物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和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数字文物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又通过博物馆界专家、学者对观众的调查研究,发现只看文物和图片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求知渴望,互动的陈列,比单向的说教式的传统陈列更受他们欢迎,这种辅助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对观众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公益类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文物资料等的陈列,以丰富的馆藏文物、历史信息及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准、高质量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对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就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建立一套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体系,文物征集工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众所周知,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工作的三大职能之一,文物征集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