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人文性乃阅读教学的灵魂。离开人文性,阅读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应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然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老师都是用固定的模式追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文章赞美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等,忽略了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3.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历史教育正是这样一门承担着启迪智慧,唤醒灵魂重任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历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课型,需要学生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从而用来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何努力让这类题材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  相似文献   

6.
散文诗解读过程中的情感体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触摸散文诗的灵魂;二是更好地在文本与生活之间切换。要想让学生在包括《金色花》在内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关键在于让学生领略散文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现代课堂教学采用一种“对话、互动”方式进行。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文字的领悟释放出来,在交流中辨析、反思、修正。如何能使师生心灵对话产生激情、产生精彩,关键在于寻求对话、互动的灵魂——“话题”。什么是话题?话题是能引起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人认为有如下策略:运用语言魅力,激起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营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说话”的空间;拓宽语文视野,让学生享受精神的愉悦;组织有趣的活动,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等等。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教师一要修养情感,感染学生;二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三要把准契机,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0.
<正>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加深阅读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  相似文献   

11.
杨爱军 《语文天地》2012,(14):32-33
初中文言文教学往往停留于字面理解,作"表面滑行",经典作品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教学只是走近文本而非走进文本。如何引领学生沉潜到文字深处,与经典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是文言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核舟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教育.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明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明白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捍卫什么,摒弃什么.《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熔炼,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生修养课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13.
充分挖掘历史教学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是当下历史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实践重点之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介绍鲜活历史人物,让学生走近民族精神;通过解读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通过特定历史主题教育,让学生感悟民族精神;通过试题训练,让学生内化民族精神。这些实践路径能有效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4.
《梁祝》欣赏课教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提琴协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享誉中外的优秀交响乐曲。为了让初中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乐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指导学生欣赏:一、让学生走近交响乐;二、引导学生“谈情说爱”;三、使用多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李世平 《考试周刊》2013,(5):141-142
<正>《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必须强化知识与情感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当调适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一、挖掘知识载体,凸显情感目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地实施"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6.
金标 《教师》2011,(12):64-64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人文""人文性""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词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众所周知,作为有着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经历过百年曲折探索的中国语言教育,必然承载着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那么,如何正确把握人文的内涵,让人文性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飞扬?一、师生民主交往,激活人文精神“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民主是师爱的灵魂,对学生的民主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只有面对民主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李红荣 《考试周刊》2010,(39):59-60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本里的选文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和美的元素,是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营养剂,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试验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逐渐凸显,历史题材的教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需要学生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从而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存在于细节,然而,"如何努力让这类题材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与学生的对话"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思考的热点。如果我们能将教材中那些理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人文情操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语文课程标准》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音乐新课标要求,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去理解音乐欣赏课,在教学上融入更多的人文色彩,让学生走近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在讲《二泉映月》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有一首弦乐作品,曾经被国外的一家杂志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日本最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国指挥演奏这首作品时,竟然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