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学人》2011,(9):24-24
7月16日,“中国留学生眼中的芬兰”留学芬兰中国学生学者摄影展闭幕式在赫尔辛基成功举行。闭幕式由赫尔辛基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办。中国驻芬兰使馆教育组负责人宗钢一秘、芬兰部分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负责人以及部分作者等40余人出席了闭幕式。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12,(5):17
3月10日,新西兰林肯大学中国学联本年度首场联谊活动——"体验高尔夫"在基督城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林肯大学、新西兰商学院的中国学生以及新西兰国际高尔夫学院的师生团队。旨在为大家搭建相互认识、增  相似文献   

3.
经历"诺基亚之痛"后,芬兰经济持续处于低迷的状态,芬兰政府借此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创建了由赫尔辛基经济学院、赫尔辛基技术学院和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合并而成的阿尔托大学.阿尔托大学通过由学生组织的创业社团活动自下而上运作模式和大学主导的上下配合运作模式共同创建一个动态的创业生态系统,在合并后短短几年内,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以来,五届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东盟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东盟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高层论坛,又有学生文体活动,还有学术交流。五届"东盟周"期间,各承办和协办单位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大学校际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暨国际学生流动论坛、中国—东盟高校  相似文献   

5.
《神州学人》2009,(4):20-20
2月16日,罗马第二大学和罗马中国学联共同承办首届“中国文化日”活动。活动在罗马第二大学工程学院举办,有近百名中国留学生、意大利教授、老师和学生参加。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教育处杨长春参赞也应邀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6.
王菊兰 《海外英语》2013,(2X):90-92
澳大利亚公开大学联盟(OUA)凭借其先进的传媒技术,正成为澳大利亚远程高等教育的典范。随着OUA的国际推广战略,2008年在北京成立了OUA中国学习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学生。虽然中国学生可以体验OUA中国带来的优势,但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对他们在OUA中国学习中心的成功起很大的作用。该文分析了OUA给中国留学生带来的优势。然后,剖析了基于中国学生学习风格带来的挑战。最后,该文对OUA将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学生,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开放大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但与办学规模相比,其在国际开放教育界的话语权比较小,国际影响力比较弱。主要问题是,能讲会讲英文故事的人少,有吸引力的英文故事不多,有效国际传播途径欠缺。因此,中国开放大学需要扎实推进中国开放大学故事的讲授和传播。依托现有理论研究、实践经验总结、成功案例介绍等形式,通过英文图书、杂志、会议、网站、社交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有效传播,有效提升中国开放大学在开放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7月14日,由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发起、安德高公司资助的第三届华威大学同学联谊会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中国劳动部法律高级顾问、英国著名劳动法教授、法官和国际劳工组织专家艾伦·尼尔教授;前德国经济与劳动部部长,现为安德高公司首席顾问克莱门特先生;常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劳动合同法起草课题组首席专家等参加了此次活动。联席会上,安德高公司还为鼓励优秀中国学生在华威大学法学院学习国际经济法和劳动法而专门颁发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9.
2013年3月9日至3月24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合肥、福州和广州7个城市成功举办了2013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此前,2013中国留学论坛也于3月8日在京举办。为深入了解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与中国留学论坛成功举办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与未来发展规划,本刊在中国留学论坛上专访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在采访中,白主任阐述了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教育巡展与留学论坛的意义,介绍了留服中心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表达了对中国高校能力建设与国际教育关系的看法,并对国外院校如何吸引中国学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短波     
《留学生》2014,(18):4-4
正中国成赴美留学生最大来源国商业工程最热根据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国已经成为赴美留学国际学生最大的来源国,在2008-2012年间共有近28.5万名学生通过F-1学生签证来美留学。在前25所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大学中,南加州大学以13996名国际学生的数量位居第一位。而中国学生最集中的前五名学校分别是普渡大学、伊利诺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最受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欢迎的专业  相似文献   

11.
《世界教育信息》2008,(4):88-88
两名在英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正在加紧准备,他们将在英国文化协会一项极负盛誉的比赛中角逐英国“2008年度国际学生大奖”的荣誉。今年24岁的留学生张彦(音译)现就读于拉夫堡大学:她令人鼓舞的留学生活故事已经为她赢得了“英国中东部地区2008年度国际学生”的荣誉。而斯旺西大学22岁的留学生王世林(音译)则以他在斯旺西的生活故事赢得了“威尔土地区2008年度国际学生”的殊荣。  相似文献   

12.
《神州学人》2012,(5):17-18
赫尔辛基大学一年一度的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晚会暨国际晚餐活动于3月30日晚举行。由于2011年该活动的成功举办产生了良好的影  相似文献   

13.
卢雁 《上海教育》2006,(7B):11-11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世界名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在运行机制、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学习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借鉴世界名大学管理的成功模式,顺应人类明进步和科技发展潮流,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趋势,才能使中国从高教大国变成高教强国。  相似文献   

14.
任娟 《西部素质教育》2019,(4):178-178,180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表现,然后阐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策略,包括在教材中重视中国文化的元素;改革大学英语考试模式,促进评估体系的科学化;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金虹 《考试周刊》2014,(66):77-77
本文以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背景,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英语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能有效避免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误区,并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杨波 《文教资料》2011,(4):187-189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职责。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团委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了药学专业特色优势,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201 3年8月1 9日-9月8日,上海市教委计划部署,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上海市中职学校管理教师赴芬兰学习研修活动。在这次集学习、考察、培训、实践于一体的研修活动中,研修团团员们走访了芬兰于韦斯屈莱成人教育学院和应用技术大学、赫尔辛基职业技术学院、奥尼亚学院;参观考察了园艺企业、养老机构、学生就业餐厅和创业商店等多家企业和职教实训基地。通过这次考察,大家不仅对芬兰职业教育的体系架构、基本特征、改革发展、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和目标等有了框架性的了解,也启发了他们对于中国职教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魏婷婷 《英语教师》2023,(23):28-31
阐述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现状。探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人才培养模型。认为高校应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的目的与意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应以POA为理论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合理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并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通中外文化,开阔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促进科学知识、大学教师与学生频繁的国际流动以及国际大学评价标准流行的同时,也使得大学模式的国际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容易一些。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正在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模式应是面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留学广角     
《神州学人》2013,(12):8-13
意大利博洛尼亚10月22日,博洛尼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首次以社团身份参与一年一度的Almafesta活动。Almafesta是由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社团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