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编排在语文第四册的第二单元。初中语文第四册的教学重点是: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做比较、分类别、画图表等。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和生活的智慧。文章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并举出了许多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实例,让学生去探索隐藏在这些独特“文字”中的学问和奥妙,以此来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解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旧体系写作原理著作一般都是这样给说明下定义:“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状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与此相关凡谈及说明文的特点时,也都说:“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在这些解释中,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说明”到底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显然,在已有的各种写作著述中,都没有说明“说明”到底是什么“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选编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述月亮,介绍月亮。《古诗两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了童真童趣;《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首次登月的过程。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语文天地”通过做摘录笔记、填写成语、自读古代诗人明月寄情的诗句、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看月亮,说月亮,写月亮”的系列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说明文是以说明的方式来表述某一事物或若干事物的性状、构造、特征、功用等为主的一种文体.《大纲》对说明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要求初中要“着重培养说明能力”,高中则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说明文章.这说明,教学说明文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说明”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说明文与说明性课文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将说明文注解为“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学生辞海》将说明文注解为“一种以说明事物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说明,将事物的性质、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和基本功,也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力和阅读能力。 一、教会学生分辨联想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含有丰富的联想,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优秀范例、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其作用,具体方法是: 1.找明显的文字标志。不少课文在实在事物和联想之间,有明显的文字标志。一般用“想”、“回忆”、“仿佛”、“好像”、“觉得”之类的词引出来(“引用…  相似文献   

7.
一“说明”是把事物的知识告诉人的表达方式,所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的知识的文章,叫做说明文。“说明”这种方式的用途很广,诸如阐述科学知识的教科书,介绍科学知识的著述,工具书的释义等等,都要用到“说明”。我们写科技论文,作实验报告,介绍科学成就,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答问、答题等,也都要用到这种表达方式。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写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其中科技读物,就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单元说明]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选编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述月亮,介绍月亮。《古诗两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了童真童趣《;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首次登月的过程。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语文天地”通过做摘录笔记、填写成语、自读古代诗人明月寄情的诗句、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看月亮,说月亮,写月亮”的系列教…  相似文献   

9.
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问,了解意义段与篇之间的关系,初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科学、生动、具体地介绍说明的方法。3在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二、单元教学构想本单元由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组成。课文侧重于介绍和说明事物,单元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O教学时,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科学、具体、生动的说明的。第14课鲸(~)教材指要1本文思路:鲸的大小——~类属及种类——~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比较的内容与形式“比较”的内容甚为丰富、广泛,凡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均属可“比”之列。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可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比较的形式甚多,笔者在实践中把它归类如下:1.纵向比较。这类比较,便于加深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透过表象探究实质,提高透视事物的能力。例如:鲁迅的《故乡》,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二次肖像描写,通过比较,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一切变化,不仅是因其年龄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章的完成,实质上就是“事物一认识能力一表现”的具体再现,更是这个过程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首先把客观事物转化为学生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然后是把学生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上的认识转化为文字,形成自己的文章。显然,这两步中,“认识”是第一步,是自己作品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认识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跟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12.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说明事物所采用的正确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说话和写作中。一、理清文章脉络,掌担课文内容我们生活在太阳下,似乎对太阳很熟悉,其实我们对太阳知之甚少。在学习本课前,可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太阳的认识,然后再用课文中关于太阳的传说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1.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  相似文献   

13.
[小引]一提起说明文,老师非强调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程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些所谓的“说明要素”不可,学生也立即会在大脑屏幕上映现出那些呆板、无生气的说明文字。“说明要素”被许多学生视为说明文写作的圣经,以致笔下的说明文循规蹈矩,毫无新意。雷同呆板成了说明文写作的“痼疾”。其实,说明文也能出新出彩,只要你——一、使说明对象更新奇、更前卫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诗歌、散文等创作如此,说明文的写作亦如此。只有多写新的事物,多传播新时代的信息,文章才能呈现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一、充分把握教材编写的特点(一)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爱动。好问,对大自然的一切往往会产生许多遐想和探究其奥秘的欲望,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自然教学中,努力摆脱过去“讲解—灌输—聆听—复述—背诵”这一传统模式的影响,注重了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亲自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不少学生往往面对大自然活生生的事物而“熟视无睹”,这说明,观察习惯和能力需要培养,有观察才能发现。在教学中,我带领、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界的实际事物,留心观察,并要求他们平时多看、多听、多想,经常关心周围自然事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和美丽的大自然有关,文质兼美。编者这样编排的意图,不仅想让学生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更是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提供了鲜活的文字材料。《山中访友》是一篇想象丰富、构思新奇、语言清新的优美散文。“我”满怀着好心情,去山中访问那些大自然中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正>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人文主题是“介绍事物”,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单元选文皆为说明性文章,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五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往往更关注文中事物的特点,而忽略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的。课堂教学以“说得明白”作为单元学习主题,聚焦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个事物介绍得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8.
陈贵忠 《云南教育》2002,(7):25-25,26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有一定比例的说明文。这些说明文,内容有较强的科学性,语言准确周密,说明方式灵活多样,教学时,我们要抓住说明文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抓住数字,填一填用准确的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说明文的一大特点。例如《太阳》(六年制第八册)为了说明太阳“离地球远”、“大”、“热”的特点,共用了六个数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地球与太阳的简图,标出相关的单位,然后让学生填充有关数据。学生通过读书,画图,填数字,使语言文字形象化,不仅加深了对事物…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赖以为生的家,更是大自然所有生物的家。“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应该细心呵护所有的生命。《大地的话》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诉说着大自然就像慈母,对所有的宝贝都无私地奉献的主题。教师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让学生展开一段与大自然的美丽之旅,使学生充分投入情境,体味诗歌的丰富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2.品读重点语句,了解说明方法,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3.运用所学表达方法,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