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4,(11):45-45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其斗智斗勇的内容,起伏跌宕的情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伊始,可以从课题人手诱发学生质疑。例如:“箭”与“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借箭?草船借箭,究竟是谁借箭?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借箭”作题目?故事写了哪些相关的人物?主要写谁?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算”了哪些  相似文献   

2.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以“借箭”为主线,详细地讲述了诸葛亮借,助大雾从曹操处“借”回十万枝箭的经过,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故事结构严谨精妙,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相似文献   

3.
《草船借箭》一课是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企图为难和暗算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而取胜。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审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按事情发  相似文献   

4.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5.
《草船借箭》(第10册)一文,是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起因,紧紧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情节,以周瑜长叹自己的才干不如诸葛亮为结果的.教学本文,可紧扣“借”字,抓住有关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相似文献   

6.
曾学红 《四川教育》2006,(10):29-29
[案例] 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在就课题质疑时.大多数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我认为题目应该是‘草船诈箭’或‘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搞闹起来。  相似文献   

7.
王铫弘 《青海教育》2006,(11):28-28
有人说,一堂课好的开头应似写章,“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些话可谓内行。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表明,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讲好导语,对于整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某教师讲《草船借箭》一课,她一进教室便兴冲冲地问:“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爱听。”“好,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接着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凝神聆听,可故事还未过半,教师却戛然而止。“老师快讲!”孩子们高声叫嚷。此刻,教师抓住学生对故事发展和结果产生浓厚兴趣,形成强烈求知欲之契机,说道:“你们一定都在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完成造箭任务?周瑜图谋陷害诸葛亮的阴谋得逞与否?请看书自学。”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六年制第十册第16课)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全文围绕“借”字,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果是周瑜不得不叹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课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关系微妙。教法一:紧扣“借”,以事件发展顺序为主线,分清前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1.
《草船借箭》选入五年级课本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最后激疑 :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 ,引导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1 找主要人物 :周瑜、诸葛亮。板书 :周瑜诸葛亮2 找前因及后果 ,板书 :妒忌自叹不如3 找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草船借箭的成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1)周…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首先来看一则教学故事。一位工作20多年,教了好多次《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老师,没想到再次执教时却出现了被学生“考倒”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安排四个方面来理解课文。学生侃侃而谈自己体会出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的感悟点之多、语言表达之流畅、思维之敏捷不禁令我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3.
巧问五法     
迂回法。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去直接问,正面问,往往难以解决。而迂回来问,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中,把“周瑜明知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办不到,为什么还要他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改成迂回提问:“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之机想陷害他,但为什么还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借箭’?” 分解法。即化难为易的一种提问方法。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减缓坡度,学生得以顺利答问。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相似文献   

14.
(一)学会读懂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我们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后,知道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材料的安排是一层紧扣一层的,作者抓住最主要的内容,将之串起来,次序是绝对不能调换的。比如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接受他认为没法完成的任务,开始签下军令状到诸葛亮完成任务的这个过程中间有一连串的事情,但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了几个很典型的材料:如“准备借箭”、“草船借箭”、“如期交箭”等,其他一些情况就不写了。因为这些最能反映诸葛亮的宽容、神机妙算。而我们学习的按事情的几个方面来安…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课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关系微妙。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第八册28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情节复杂曲折,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以“借”为契机引发全文,又以“借”为线索展开全文。课文通过周瑜妒才忌能,假公济私,巧设机关,以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为由,诓诱诸葛亮,限令时间造出十万支箭。交代出“借”的起因(故事的起因),即为什么“借”。又通过诸葛亮巧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描绘了诸葛亮的顾大局、识大体和神机妙算。故事环环紧扣 ,引人入胜 ,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 ,引导探究 ,启发学生思维 ,启迪智慧 ,进行探究性阅读 ,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一、认真预习 ,搜集信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读读课文 ,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 ,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标出来。课前 ,教师布置学生浏览《三…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9.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28课)是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里的一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紧扣“奇”字,因势利导,依序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奇举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设下圈套,借“公事”名义,强委诸葛亮赶造十万枝箭的重任。诸葛亮明知是计,却甘受重任。 1.周瑜为什么要用“公事”的名义请诸葛亮负  相似文献   

20.
<正>人物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草船借箭》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为难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计落空,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