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日报《北京历史上的今天》专栏里有篇小掌故,说明朝成化年间,监察御史刘翔给皇上奏本中写错了一个字,受到停俸一月的处分。这是篇知识性、趣味性小品,读后却觉得对今天的报纸工作很有些“针对性”。“针对性”就在如今报纸上的差错太多了;  相似文献   

2.
不可否认,热线投诉类专栏、新闻,已逐渐成为报纸上,特别是晚生代都市类报纸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亮点”,很是吸引读的视线,如“生活110”“新闻110”“热线传真”“投诉热线”等等。有的还标有醒目的投诉电话;有的还作出“今天投诉、今天答复”,“今天投诉、今天见报”之类的庄重承诺。除这些显性的“投诉新闻”之外,还有一类隐性的“投诉新闻”,多以“某女士致电本报反映……”“某先生来电诉称……”等类似方式开头。应该说,这类新闻的形式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报纸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有力形式。  相似文献   

3.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4.
“投诉类新闻”是一把“双刃剑”热线投诉类专栏、新闻,已逐渐成为报纸上,特别是晚生代都市类报纸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亮点”,很是吸引记者的视线。在电视媒体上,“热线投诉类新闻”也逐渐变得时兴起来,不仅在新闻节目中以小版块的形式定期出现,有的电视台特别是广播电台还专门开设了接待投诉、处理投诉的栏目。其形式小异大同,纷纷标以诸如“生活110”“新闻110”“热线传真”“投诉热线”之名等等,再配上赫然醒目的投诉电话号码,有的还作出“今天投诉、今天答复”“今天投诉、今天见报”之类的庄重承诺。除这些显性的“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对报纸的共性研究较多,如党报的“喉舌”作用、报纸的指导性等,而相比之下,对报纸的个性,即报纸的特色研究不够。这恐怕是导致今天“千报一面”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各种报纸竞相发行,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在新闻战线上出现了“报竞人择”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办好报纸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报纸上专版专栏突出指导性、增强针对性、强化可读性、扩大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因为报纸上专版专栏固定性、专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比较鲜明,这些特点不但为在专版专栏上直接实现“三贴近”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实现“三贴近”原则也为提高专版专栏的宣传质量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抓手”。  相似文献   

7.
乐升 《传媒》2000,(10):30
“好看”与“好读” 由于排版和印刷条件的进步,如今的报纸越来越漂亮了。彩色版面,特大照片,变体标题,各式网底。摆在报摊上,花花绿绿,难怪有人说“现在的报纸就像花被面”。 报紙印得漂亮,这是报业的一大进步。在制版印刷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报纸不能还是  相似文献   

8.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读者往往是通过阅读党报的评论而意识到应当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明确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近年来,各级党报对新闻评论工作高度重视,刊载出一批思想性、针对性强,道理…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家中央级报纸召开国内版主编务虚会提出,要下决心解决“新闻偏弱,独家不多”的难点,使报纸上真正鲜活的新闻多起来。提出这一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各级党报富有启示。众所周知,报纸是新闻纸,应当以刊登新闻为主。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报纸功能的认识比较单一,忽视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的作用,从整体上说,不善于通过用新闻事实来说话,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如果说,在报业缺乏竞争的年代,“新闻偏弱”尚可维系,那么,在媒体激烈比拼的今天,“独家不多”便很难立足。因缺少新闻而导致读者流失,报纸如何履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庄严使命?有鉴于此,本期《前沿关注》讨论“让鲜活新闻和独家新闻多起来”,选发5篇文章,作者谈出了不少新鲜见解。诚如其中一位作者所言,一抓时效性、独占性,力争“人无我有”;二抓深刻性、独到性,瞄准“人有我优”,则党报上的鲜活报道和独家新闻一定会源源不断,如百花争妍。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一些单位大小会议都要上报纸,一些领导干部在电视中露面过多的现象,要求报纸不当“会议公报”,领导不当“电视明星”。李福顺说:“报纸上总报会议,领导总上电视,一是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宣传效果不好,老百姓不爱看。”他说:“这种情况只靠新闻单位是很难顶住的。所以我今天给  相似文献   

11.
较长一段时期,报纸上那种“叫座”的“花边消息”,似乎一直只属于晚报类报纸。在提倡党报亟须“三贴近”的今天,实在有必要让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在党报版面上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形式上让人目不暇接,在报纸热衷新形式的诸元素中,报纸纷纷“瘦身”、报纸的底色开始多色彩、厚报青睐多版组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三道新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一、惨烈的报业竞争催生“特色办报”中国的报业从过去有报无市,到今天已是“报风骤雨”,地市级报纸要从2000多种报纸中站起来、活下去,单单靠正面宣传、主旋律等“常规武器”,肯定难以在今天的“报风雨”中立足。报纸又是公共商品,无密可保也无密可言,所以,在尝试了各种办法之后,几乎一致的结论是:站在“地方”的土壤上,突出“地方新闻”特色,才能长高、才能壮大。一些全国性的报纸向地方推进,且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一方面,一些省级晚报如《羊城晚报》、《扬子晚报》以百万、甚至逼近两百万的发行量,向所在的省内各地市及周边地区覆盖;另一…  相似文献   

14.
黄枫 《今传媒》2005,(12S):48-49
在报纸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了提高报纸的竞争力,报社在发行上都使尽招数,但大都是贴钱赚吆喝。今年,福建《东南快报》首次采取了“租报”的发行模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报纸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然而,在报纸普遍经营不景气的现实情况下,“租报”仅仅是发行模式的创新,还是对“危机”的一种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报纸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从新闻上出彩,一场“版面改革”已然兴起。版面改革,即着重从版面设计和色彩、线条等运用上着手,加强报纸的视觉冲击力,力显除新闻价值以外能吸引受众的因素。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如何让报纸“抢眼”,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因此,色彩运用成为了“版面改革”的重头之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对报纸的共性研究较多,如党报的“喉舌”作用、报纸的指导性等,而相比之下,对报纸的个性,即报纸的特色研究不够。这恐怕是导致今天“千报一面”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各种报纸竞相发行,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在新闻战线上出现了“报竞人择”的新形势。面对这种情况,怎样把报纸办得独具特色,不仅是新闻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也是报纸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办报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新闻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新闻时效观:一种是我国新闻学里的传统看法,即要求发“今天消息”;一种是适应现代化新闻工具的特点提出的,即要求发“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消息。前一种新闻时效观,是从报纸新闻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因为报纸每天出版一次,日报主要刊登“昨天消息”,晚报可以刊登“今天消息”。所以,对报纸来说,发出“今天消息”就可以了。后一种新闻时效观,是适  相似文献   

19.
董爱云 《新闻爱好者》2008,(11):130-130
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今天我们如此强调新闻标题的制作,是前所未有的,很多编辑也越来越感觉到了制作标题的兴趣和成就感。怎样让新闻标题更吸引读者,让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更“亮”一些,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重视报纸副刊,历来是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我国的报纸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越来越在传播先进文化、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已成为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板块。纵观当下地方党报副刊,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