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小学生"托管"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增多,大多数人不能保持与孩子同步的作息时间,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课后受教育、吃饭、休息等问题,就成了许多父母的心病.  相似文献   

2.
《家,为什么让孩子们烦》一文真切反映了孩子们的心声,也客观揭示了当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①孩子在家里没有自由,父母教育孩子非打即骂;②父母的过高期望,常使孩子感到力不从心;③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将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信任孩子,使代沟加深;④有些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显然.这样的家教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心理学家诺尔蒂生动地描绘了教育环境与儿童行为的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  相似文献   

3.
孩子小的时候,什么样的教育都容易,一旦孩子长大了,教育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重视孩子的事,等孩子长大了,出现问题了,才想到花钱买教育。父母花钱能买到教育吗?如今的金钱社会,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钱请人带孩子;孩子长大了,出现叛逆、早恋、厌学、网瘾、  相似文献   

4.
《家庭与家教》2008,(1):4-7
在今天,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个难题,在现在的环境中我们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A0):4-5
文章提出了家庭教育才是教育之根,而品格教育又是教育之根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者通过从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利用书籍,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带孩子走进社会,服务他人这几个方面分析了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教育的法宝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人品格如何,对一生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儿童心灵中埋下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慢慢地就会长出茁壮的幼芽。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刊载施芸卿文章 如何激活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动力?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父母通过爱和言传身教,让孩子内心充盈、学会自主,这正是学校和机构不可取代之处.  相似文献   

7.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孩子的金钱观念是怎样的呢?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荷兰父母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带着他们共同储蓄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办张银行卡,同时安排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一般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了.因此在荷兰的家家户户,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讲解商议计划、探讨方案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在大人眼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只有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可是细想一想,生活中,孩子听我们大人的话的时候多,不但没有把我们 "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10.
张小侠 《陕西教育》2008,(7):108-109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11.
爱心——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得有“爱心”,即全面关爱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成长等。有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很听话,在学校表现也很好,成绩不错,突然有一天老师告诉他父母,孩子在学校和老师顶撞并大发脾气。父母这才意识到最近一段时间孩子怪怪的。其实孩子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大多是由于心理变化引起的,作为父母首先得在生活、学习上更加体贴孩子并倾心去与孩子沟通,在聆听孩子诉说中找出孩子心理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用“爱心”感知孩子,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变化的状况,及…  相似文献   

12.
怎样做一位称职的父母?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父母产生了许多不解和困惑。有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竭尽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空间,把孩子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幻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大温室里;有的父母时常摆出自己的权威,动辄就对孩子批评、责骂,或冲着孩子大喊大叫。这些都不是现代合格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一)温和派的“关怀强迫”常见类似的情景:六岁的贝贝端坐在电视机前,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触手可及,刚买回来的面包就放在手边,妈妈站在旁边等待贝贝吃饭。“妈咪,这么烫的牛奶,怎么喝?”贝贝显然是…  相似文献   

13.
“望子成龙”之心,为父母的人人有之。有些年轻的夫妇孩子未出生,就早早为孩子设计了成“龙”的途径,从如何胎教,直至如何考上重点大学、考研……成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龙”,都如意  相似文献   

14.
在咨询过程中,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懒、不懂事,学习不自觉、不主动,更不情愿为家里做点贡献.是啊,有些孩子大学毕业,依然依靠父母,找不到工作,成了"啃老族",他们根本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缺乏责任心?为什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父母辛劳,却无动于衷?这背后深刻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成长过程中,父母处处体现自己的价值,处处显得自己对孩子无比的重要,剥夺了孩子的价值感.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就会碌碌无为,人生就失去方向,就没有担当意识.所以,家长要巧用价值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了一个全社会性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前途。”本文拟就独生子女的成长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祈对独生子女教育有所裨益。 一、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是独生子女成才的基础 当今社会的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独生子女成才。为此,他们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过去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条件上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情感优势。爱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父母之爱会使孩子在心理上具有一种安全感,是决定孩子情绪是否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失去父母之爱,会给儿童带来缺陷,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形成和智力发展。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分争,可以充分享受父母之爱。父母也往往抱有浓厚兴趣去研究孩子教育问题,关注孩子的成长,想尽办法使孩子得到爱的满足,培养孩子活泼健康,积极主动进取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由于户籍制度、经济因素等诸多限制.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特殊群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他们缺少父母引导、关爱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倡“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证明了下面的结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孩子的学业表现就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次,父母的参与过程对孩子的成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8.
"死亡教育"     
我在小说<二狗的故事>中,写过乡村独特而残酷的"死亡教育".针对调皮捣蛋、四处闯祸、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使出"狠招",假装要将孩子淹死.孩子被强行按到了水里,痛苦地挣扎.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所学校办得好坏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性问题。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当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对孩子养育和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孩子。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是非观、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  相似文献   

20.
对话叶圣陶     
之一:养不教,父母过 教育是附丽于人而后显出它的作用的,离开了人,也就没有教育了.所以说教育的错失,意思就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人的错失.对婴儿和孩子负有教育责任的,当然是父母.做父母的倘若没有好的教育,也没有可以改正的不好的教育,只是不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错失.婴儿和孩子时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多么紧要,一切人类的理解习惯,都从此获得;若能受到好的教育,岂不更可以超越地进取;反过来说,倘若受不到一点教育,就是极深重地被损害.而父母便处于损害者的地位,因为他们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人,但是并没有教育他们的子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