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正>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之路上,我做过单元整合、主题丛书整合、文本与拓展资料整合等不同的尝试,下面我就《杨氏之子》一课来谈谈我在主题学习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收获。一、提炼主题确定方法《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通过对杨氏之子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聪慧。因此,这节课的主题确定为"感悟人物语言的智慧"。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孩子们难  相似文献   

4.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课,应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文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网络查询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与幽默”,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写作要素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九岁孩子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经过,将小男孩的“甚聪惠”描写得惟妙惟肖。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后每册教材中都选编有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6.
干琳 《小学语文》2013,(1):102-103
《杨氏之子》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把《杨氏之子》上成一节扎扎实实的古文课,我下了很大工夫。  相似文献   

7.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一篇文言文,寥寥五十余字,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巧妙对答展现了精妙幽默的语言,塑造了机智风趣的人物形象。本文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组的首篇课文,而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学习本课,要让学生理解古文意思,体会到人物语言的机智风趣,初步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8.
正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为《杨氏之子》,这是小学阶段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内容。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很多精神文明的记录与传承,靠的就是文言文。可是历史的久远、语言的变迁,让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如何教授小学阶段的文言内容,在执教《杨氏之子》的课前课后,我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一、立足课本  相似文献   

9.
<正>《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一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一位年仅九岁的杨姓小孩机智应对客人诘问的故事,情节简明,语言精练,风格幽默,妙趣横生。全文虽然仅有55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之美。一、蕴含着文字之美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在学习《杨氏之子》的过程中,自主借助文中的注释去读通,读懂文言字词,进而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位于旧人教版的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是高一新生在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阶段首先遇到的一篇课文,编者这样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从中也可见这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新的人教版中,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二单元文言文阅读鉴赏的第一篇,其作用和地位同样重要。为此,笔者是这样来设计讲授这篇课文的。  相似文献   

11.
罗小燕 《辽宁教育》2010,(1):108-109
[设计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意思,读懂人物特点,读出文言文味,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相对而言,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课教学的重难  相似文献   

13.
新教材在五、六年级分别安排了四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与《两小儿辩日》,这在教材的编排上是一个突破。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又不乏形象生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  相似文献   

14.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我想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古文较之白话文更难理解,为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学习古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时,我们是把教学目标定在学懂某篇文章,还是让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达到启蒙的目的?我以为是后者。所以,当别人问我上什么课时,我不回答"上《杨氏之子》",而是说"文言文入门"或"启蒙"。下面以《杨氏之子》为例,说明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习这四篇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做好小学和初中课程的衔接,让我们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并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从而顺利过渡到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  相似文献   

17.
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优质课程的过程。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再次对话的过程;是与同事智慧碰撞的过程;同时也是打造一节好课不可缺少的过程。《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洁。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发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乃至读出文言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单元描述】亲爱的同学们,新的一单元学习又开始啦!这一个单元主题是"用心感受生活的乐趣",共有五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两篇略读课文:《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这五篇课文涵盖劳动之趣、田园之趣、动物之趣、山间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课一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主张,也成了不少教师挂在嘴边的"时尚"。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是《杨氏之子》这篇课文。评课时,该教师提出:"着力关注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进行仿写训练,做到一课一得"。对此,不少教师表示认同。真的如此吗?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现将该教师的具体教学要点简述如下。1.初读文言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导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2.重点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四个句子之间  相似文献   

20.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